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童祥苓:我演“杨子荣”的台前幕后
//www.workercn.cn2015-02-01来源: 劳动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的电影贺岁档,由徐克导演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不仅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也让这一红色经典剧目在新时代焕发了新光芒。这部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其故事改编自著名小说《林海雪原》,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末期,解放军派出一支小分队,在林海雪原中不畏艰险,勇敢善战,打击消灭土匪流寇的传奇业绩。近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因塑造“杨子荣”一角而家喻户晓的童祥苓口述,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冯绍霆特聘研究员撰稿,披露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创作排演过程中鲜为人知的诸多内情。

  1957年,为了完成四姐(童芷苓)形成童家艺术风格的心愿,大哥、大嫂、我和兰云带着孩子,从北京来到上海京剧院工作。上海京剧院最早在淮海路,淮海电影院对面,现在那房子已经拆了。周院长跟我说《义责王魁》的时候,京剧院已经搬到绍兴路9号了,大概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搬过去了。一直到我去北京拍《智取威虎山》电影之前,都还在绍兴路,等我拍完电影回来,就在东平路了。

  演现代戏的时候,上海京剧院的一、二、三团形式上还在,实际上已经被打乱了,成立了剧组。除了我和四姐演出《红灯记》之外,那时候几个团都停止了演出,投入到现代戏里了。整个京剧院由各个剧组挑人,无所谓团不团了。虽说京剧院这时候还在绍兴路,排戏都在外面,比如延安中路陕西南路儿童剧场什么的。

  1964年我调到一团演“少剑波”

  我最初参加演《智取威虎山》是在1964年,那时我跟中国艺术团访问西欧演出刚回国。1958年大跃进,曲波写的《林海雪原》小说刚出来。那时候,不光是京剧院,其他的文艺团体都一样,都想表现我们的时代。这不是谁去动员的,一团李仲林、纪玉良他们就搞了《智取威虎山》。它是最早的《智取威虎山》,也是后来定稿那个本子的雏形。当然,两个本子差别还是很大的。1964年,本子加工了一次,删了一点,定河老道还保留着。这个戏到北京去参加了六七月份举行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那时候我们还在国外,等我们回上海,汇演已经结束了。领导没有提其他戏,就说《智取威虎山》要进行加工、演出,另外要年轻人接下来。这样,我和孙正阳调到一团演出《智取威虎山》,接替李仲林和纪玉良先生,我演少剑波,孙正阳演杨子荣。这是我第一次演这个戏。

  那时一团负责人是徐锦云同志,他率领我们到大场防化连去体验生活。这是我第一次和解放军近距离接触,三个月时间,感触很深。我所在的班是排长带的,我和排长对口跟班。战士练兵回来,排长就去挑水让战士们洗脚,每夜跟着去查房,细心地检查每个战士,轻轻地为他们盖被。有时在生活会上互相提意见,官兵是平等真诚的。这使我真正认识到在解放军队伍中,官兵除了领导和被领导关系之外,最重要的还有兄弟之情,这种认识对我演好解放军是极为重要的。

  这次下连队,我闹过不少笑话。到部队第二天半夜赶上紧急集合,我们虽然按照部队的规定,临睡前把衣服按顺序放好了,可是一听到号声就手忙脚乱,一拉衣服全落到地上,屋里什么也看不见,穿上内衣找不到外衣,穿上裤子找不到袜子。集合好一看,真像一群散兵游勇,什么洋相都有。第一次打靶,我的靶子上只有一个三环,其余子弹全打在旁边靶子上,真弄不清楚怎么会“正打歪着”的。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