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专访王蒙:我有光明的底色 最困难时不绝望(图)
//www.workercn.cn2015-01-2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更多

  中新网:从开始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开始》到现在,您写了1600万字,令人佩服。那您能谈谈写作在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吗?

  王蒙:写作仍然是中心。我感兴趣的面儿比较广,生活的经验也比较多方面,这都给了我写作的资源和精神的力量。这些力量和资源表现出来,不能说在盈利上有多少,首先还是要聚焦在写作上。

  中新网:在您新书发布会上,您的夫人单三娅一直陪同您,听到会心处会点头微笑。夫人对您的写作有建议吗?您平时的生活状态如何?

  王蒙:建议那是非常多的。因为她是光明日报的老记者。比较关心文化、传统、艺术啊这些东西。包括有许多的作品都会交流、讨论,她也提出意见;同时她有长期做编辑工作的经验,会有一种职业的习惯,对于你的文字、说法感到有疑议会提出,对我是一种及时、切近的帮助。至于一年中,就工作来说,一是写作,一是讲课。讲课的量相当大,去年一年讲过四十场。前几年讲过六十场,有一年讲课数量达到过八十场,平均每星期一次半的样子。其中很多夫人都陪我去,在北京倒不一定随行。关于生活,我觉得要把时间分配好。再有,我当然也去会一些朋友、还会去阅读,写作的东西离不开阅读,娱乐、休息、体育方面的活动也有,尽量争取一周游两次泳,夏天到海边去,还争取在海边上游游泳。有时候我还散步、逛公园,打保龄球、打乒乓球。虽然打的不好,就是让自己活动活动,推迟衰老,当然保持青春就保持不了了。我今天也讲了,在乐观这个问题上,没什么可商量的。您不乐观,您能怎么着呢?

  中新网:随着社会发展,现在文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网络文学兴起等,您会关注这些问题吗?您认为当今文坛与过去相比有何变化?

  王蒙:内容多样化。那种消费性的、娱乐性的东西比过去更多。还有现代的文坛受到一些新媒体的冲击。因为这种多媒体和新媒体,比光是文字的东西容易推广。比如说一部电视剧的受众比一本书的受众不知道多多少,而一本书有几万人阅读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是一个电视剧可不是几万,也可能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人在看,这些情况都很多。传播的手段也不一样了。好处是使我们文化的产品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坏处是大众接受很好,但是大众接受又把这个水准往下拉,拉倒一个平均数上,我们时时面对这样的问题。

  中新网:记得曾有报道说您提出过“作家学者化”,近年您从研究老子、庄子学说到现在的解读论语,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

  王蒙:现在都这么传,其实我谈的只是“作家的非学者化”。简单的说就是解放后的作家在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面上,比过去显得有所降低。但是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不可能都是学者化。我另外也还写过“学问对作家之累”,学问太多了,也是一个局限。胡适说曹雪芹没受过很好教育,胡适是很受尊重的学者,但是这个说法,我觉得比较可笑。如果曹雪芹读到过博士、博士后,学问可能比在世的时候多,不可能写出《红楼梦》,当然《红楼梦》理的知识也很多,是百科全书什么都写到了。这个我不拘一格。我提倡作家提高文化水准,希望有更多作家懂外语、懂自然科学,更多作家认真读过一些书。我并不是提倡所有作家都当学者,这是两路工作。

  中新网:那么在您看来,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王蒙:传统文化的作用就是能够优化人心,使人心多一点善良、道德,多一点君子、斯文;少一点野蛮,少一点小人的那些毛病,对世道人心能够使有一定的帮助。这种传统文化也要和新文化相结合,要和全世界的先进的文化能够接上茬儿。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