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张岂之:文化的力量永不衰竭(图)
//www.workercn.cn2014-03-08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根

  记者:您说做学问是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这种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张岂之:从改革开放至今的这35年,有了这个自觉。以前身不由己,这35年我觉得是最好的日子。我国改革开放总的趋向是向前的,没有和以前的生活做对比,没有亲身经历,就不会感到今天的好。我们的学术研究进入了自觉的时代。这35年我感到我要做的事情经过努力能够做到。这就是快乐。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学术研究,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或者讲出来,而且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尊重并加以倡导的;我作为这方面的研究人员,觉得快乐。快乐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快乐。有了快乐,在学术研究上的动力会增强起来。

  记者:80年代西方文化在中国似乎占据了主导位置,当时传统文化的处境如何?

  张岂之:80年代思想比较活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过碰撞。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蓝色的海洋文化应该代替黄土高原的文化。但我们亲身感受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自己民族思想的根。假如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做支撑,我们没有“国魂”,我们怎么能够站立起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根。国情不同,我们的道路跟西方就不一样。

  记者:您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张岂之:第一,天人和谐,这是最根本的。五千多年以来,中华优秀文化一直在探讨什么是天,什么是人,二者如何达到和谐。第二,道法自然,道,就是事情的本源。第三,我们有社会有国家,如何来治理国家,这方面又有了一些理念,例如居安思危,也叫做忧患意识。还有治理国家的时候以什么为本,又产生一个理念叫做以民为本。孔子为此归纳出一个理念,叫做“仁者爱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教育后代,要创造文化,文化还要传承发展,一直延续下去。

  记者:如何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吸取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

  张岂之:中华文化不是封闭的文化,她之所以有悠久的生命力,原因之一是她带有开放的特色。早在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不以自己的出生地为限,他们在中原各国宣传自己的主张,在哪里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在哪里定居下来。孔子周游列国,觉得不论在哪里,他的理想都难以实现,最后才回到自己的故乡——鲁国,过起教师的生活。近代文化的先驱者们提出,在中国固有的文化中精粹部分的发展,需要和世界先进的科学思想相结合。也就是说,不能仅仅看到自己国家的过去,还应当放眼世界,从世界的广阔视野去审视我国的古代文化,研究外国的优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记者:传统文化有没有现实的功能?或者说,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张岂之:当现代化为人类带来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同时也带来所谓“现代病”的时候,人们就不能不特别注意精神生活的调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化中的某些部分,经过转化、改造,可能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接受。比如说,中华文化中重视家庭伦理价值的观点,对于医治老年人的心灵孤独,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会有一定作用;中华文化中重视自我意识的修养,重视精神作用的论点,以及和谐哲学和返璞归真的思想,对于医治现代工业带来的身心交瘁,推动科学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群体的重视、把人的尊严放在首位,倡导中庸之道,这些是人类都应当关注的大问题。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