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忠实践行“艺术源于生活”的画坛“游侠”马哲(图)
//www.workercn.cn2013-12-11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马哲近影

    金台记:

    马哲,笃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理论。他为创作出富于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为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与追求,数十年如一日,舍弃多次过上富足生活的机遇,置身到社会的深层,历尽千辛万苦、尝遍人世间酸甜苦辣,磨练着自己的身心、意志和品格,深刻体验着社会剧烈变革对社会各阶层人的冲击、影响,感悟着这个时代人性的变迁,感受着一个国家和人民由一穷二白到极速变革发展、实现富强的过程。

    这一切,都熔铸进了他的作品之中。他追求着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身心自由,更追求着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在肆意挥洒间,创造着自己的艺术面貌。

    “叛逆”、倔犟、痴迷绘画的画坛小明星

    1972年5月23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美展开幕。马哲创作的国画《喜看人间春色》入选,那年他18岁。

    1974年,他创作了大幅油画《风雪之歌》,这幅作品在《吉林日报》头版刊登,并做了专题报道。这在当时的吉林画坛也应该算是一件大事了。

    1976年,县委带人敲锣打鼓来到马哲家,父亲不知所为何事,吓得不敢出屋。县里人跟他说:你儿子出名了,咱们县里的毛主席画像就是你儿子画的,我们来报喜。一直反对马哲画画的父亲惊得说不出话来,一向威严的他抱着马哲热泪盈眶,这是父亲内心多年的压抑最恰当的宣泄方式,多年僵冻的父子关系也冰雪般消融了。

    那时德惠县有两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马哲就是其一。

    那么,面对这个小明星,本该高兴的父亲为何如此害怕,又为何以热泪盈眶的拥抱来化解多年僵冻的父子关系?这要从童年的马哲说起。

    1954年,马哲出生于吉林省德惠县一个少数民族家庭。少年的马哲是有名的“淘小子”,野得很,他个子不高,外表文弱,可骨子里却有种倔犟的气质和叛逆的性格。因其在家行三,大家就叫他“三毛”。

    三毛自幼喜欢画画,而且他的观察能力和对造型的记忆力堪称卓异。他经常把偷别人家东西的人用粉笔或者树枝什么的画在墙上,让人家难堪;他也画过电影票,以假乱真,足以混进电影院。小学四年级时马哲在胳膊上画“四道杠”。老师不相信是他画的,说:“你再给我画一幅画,画得像,我就不批评你了。”马哲就画了一幅七仙女,真是呼之欲出。老师惊呼:“以后你一定能成为画家。”

    然而对于当时家境贫穷的马哲来讲,温饱尚且是个大问题,画画自然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加之那个特殊年代画画担心出政策错误,躲之不及,所以父母坚决反对马哲画画。

    这时马哲的倔犟与反叛从骨子里流露了出来。父亲用竹扁担打他,用钳子钳他的手,但无论如何打、如何夹,马哲就是不吭声,气得父亲用棍子敲打枕头;母亲躺在炕上,用棉袄掩着脸流泪,长叹不已。

    后来父母甚至把他锁在屋里不让出来,马哲就偷偷地从窗子逃出去离家出走了,他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获得家庭对其绘画的支持。

    半个月后,母亲在一棵大树底下,找到两眼发黑、明显变瘦、正要睡觉的马哲。“三毛,三毛……”母亲悲凉的声音从胸腔里发出,马哲忍不住从树后钻出来,母亲小跑着过来,手里拎的东西掉在了地上,母子俩抱头痛哭。

    其实父亲很喜欢三毛,因父亲的生活经历,他担心在那个特殊年代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被三毛画没了。但是只对绘画痴迷的马哲,根本不理解父亲的苦心。

    美术专业学习、名师教授启迪思想升华

    也正是这次画主席像的成功,为马哲创造了难得的专业学习机会。1976年县里派他到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这可是县里唯一的名额。

    两年系统、专业的学习,在靳尚谊等名师教授下,使马哲掌握了一整套西方绘画的创作程序、技巧、方法与步骤,为他以后现实主义精神的画作奠定了基础。西方绘画中人体写生、科学色彩、焦点透视等为他打下了牢固的人物造型基础。期间他还练就了一手绝活——动态中进行速写,他能迅速捕捉人物系列动作,进行速写。这绝活一方面来自天赋,另一方面正是来自于这种正规的训练。

    有绘画天赋,有痴迷精神,又有了名师指导下的专业学习,按说马哲可以走上一条专业绘画的路了,然而以他的个性与目标,注定将经历更多的磨练,这源自于他对中国画发展的更高更深思考。

    在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以后,刻苦钻研、善于思考的马哲认识到,传统文人画有其笔墨纯粹、精神纯粹等尤长,但却存在着严重脱离生活的弊端,这使得文人画与大众审美距离太远,它所形成的概念化、符号化、程式化已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阻碍。最后马哲开始思考,传统的好东西决不能丢,那么该如何继承传统?如何解决西画素描与中国画传统笔墨之间的关系?如何深入生活,在生活里发现美和创作的动力,进而形成艺术创作的灵感?

    为寻求艺术真谛不畏游历之艰苦磨砺

    经过专业学习的马哲已经从思想上脱胎换骨,进入到了对艺术的深层思考与实践探索。这时,当年那次半个月的出走播下的种子又开始萌芽,但这次不是出走,是想游历社会,深入生活,体悟人生,在生活中寻找艺术创作的源泉,寻找作品里的精神内涵。他所选择的方式注定是历尽千辛万苦的人生磨砺。

    说走就走,1985年,马哲到了长春,租了一间窄小破旧的平房,住到里面开始研究绘画。

    东北的冬天奇寒无比,出租屋里没有供暖,马哲的手冻得肿了起来,像红红的馒头,有时甚至连画笔都握不住。没有了经济来源的马哲在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来到饭店,等别人吃完饭走出屋,他瞧准时机,走进饭店,对服务员说:“打包,打包”。他只想填饱肚子好投入绘画。邻居的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看他可怜,经常送一些东西放到马哲的窗前,然后悄悄离去,后来甚至借钱给马哲。

    还有一个姓刘的拾荒老人,也同样注意到了马哲。她感到很奇怪,因为这个小伙子经常几天闷在屋里不出来,也看不到他吃东西。有一天,老人走进马哲的屋里,发现满地都是画过的废纸。墙上也挂满他画的画。老太太虽不懂画,却也被马哲的勤奋所感动。听了马哲的故事,更是感慨良多,虽然没有多少钱,但是善良的老人还是借给了马哲1000元钱。后来,马哲认了这个老人为干妈。又在干妈的几番劝说下,住进了她本不宽敞的家里腾出的走廊。而且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还找到了一份挑水的工作,以此维持着最基本的生活和绘画所需,直到现在马哲肩膀上还有当年扁担留下的老茧痕迹。

    磨砺中绽放花朵:

    3幅作品入选北京亚运会展览

    5年艰苦之后,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在长春搞一个大型笔会,为亚运会献画。评委把所有作品都掩去了画家的名字进行评选,最后选了3张画——《春江花月夜》、《亚洲雄风》、《八仙过海》,一看画家的名字都是一个人——马哲。后来这3张作品被亚奥理事会指定在亚运会场馆展出。这无疑是对马哲5年来艰苦度日、潜心研究创作最好的肯定与回报。

    这次的牛刀小试,在长春当地引起了轰动。当时的长春市市长说:此人不调到长春,是我们工作的失误。3天时间市长就把马哲从德惠县调到了长春一家文化公司做艺术总监。后因公司老总的承诺食言,马哲又一次辞职了。

    到南方去/到南方去/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没有月亮/面包甚至都不够/朋友更少/只有一群苦痛的孩子,吞噬着一切。

    这是抒情诗人海子写的诗歌——《阿尔的太阳》中的句子,是献给“瘦哥哥梵高”的。当时南方的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马哲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深圳的路,他要去感受那里不同于内陆的火热的激情、梦想与生活。

    走之前,刚刚结婚两年已怀孕的妻子关丽珍说:“我支持你,等孩子生下来你看一眼咱们的孩子再走吧。”

    妻子曾是富家千金,嫁给马哲这个穷小子没少吃苦,却毫无怨言地如此理解体贴自己,望着爱妻湿润的眼睛,马哲感动得心里酸痛,等到孩子出生一个月零七天的时候,他才离家去深圳。临走时岳母对他说:“妈知道在外边会很难,无论怎样都要早点回来。”

    到达深圳,马哲兜里只剩50元钱了。到深圳的第一个晚上是睡在桥洞子底下的,那个地方距离在深圳一家医院当院长的弟弟的住处只有500米距离,马哲却没有去。他希望通过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他的人生底色越打越厚,让他的画充满着人间的气息和人性的质感,从而打动无数的人。后来,马哲在自己的床头写下这样的誓言:“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倒槽。”真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破釜沉舟的悲凉感觉。

    这段时期,马哲也见识了很多流派的画家和不同风格的画作,他们互相交流学习。比如岭南画派的细致与北方画派的粗犷就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从中吸收不少营养。他经常到一些博物馆去参观学习。生活再艰难,他也没有懈怠研习绘画,这段时期他的作品又有了新的变化。

    在深圳的马哲,更像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他曾搬过30多次家,生活不下去时还曾做过居士。终于有一天,因长期营养不良,加之南方湿热的天气,让马哲渐渐体力不支,坐在公交车上竟至两眼发黑,大汗淋漓。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实在挺不住了,于是他含着眼泪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虽然我很努力,但我为了追求艺术实在没有能力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我们离婚吧,你还年轻,我不能耽误你,你和孩子永远是我的最爱,祝你幸福。”妻子亲切地回答说:“你记住,这辈子我跟定你了,你要离开我,我一辈子也不会再嫁的。挺不住就回来吧,我一分钱也不需要,只要你在我身边就行。”妻子的话给了马哲无穷的力量,他擦干眼泪又开始了前进的征程。

    磨砺中绽放花朵:

    庆香港回归《龙子归宗图》引发海内外赞赏

    1997年,香港回归,马哲热血沸腾,他要把自己对国家的爱,把内心燃烧的激情全部倾注到将要创作的长卷之中。他夜不能寐,甚至忘掉了吃饭,脸也没时间洗一把,当他最终完成这幅长卷时,颓然倒在地上,感到所有力量、所有情感似乎都用完了。很长时间,他才起来,推开窗子,黎明的阳光照进画室。画作9.7米长,象征着97回归。咆哮的大海,翻腾的蛟龙,英姿勃发的龙子,热烈地奔向了祖国的怀抱。此画一经展出,立刻引起了轰动,程思远先生为之题名《龙子归宗图》。从大陆、港澳台同胞,到海外侨胞,短短十几天,就收到364位知名华人寄来的签名。这些社会名流、精英包括关山月、黄胄、李政道、黄婉秋、白杨、丁聪等。这幅国画色彩丰富绚丽,意象热烈奔放,构图严谨,人物造型准确生动,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民族传统特色。多年的艰辛,马哲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0年,他回到吉林市,漂泊多年的马哲终于想沉淀一下自己,期间以妻子为原型创作了《山鬼》作品。《山鬼》是屈原《九歌》中的古老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马哲想作为礼物送给一直等待他回来的痴情“女神”,妻子知道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幅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又融入现实情感的画作,以精细的中国传统笔墨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同时又具有西画的造型特质,呈现出西画的质感、宏大气势。画面充满着一种神秘的东方色彩,这可算作马哲创作风格的代表之作。10年之后,很多收藏家想以重金购买此画,马哲都没有出手,或许这就是他的“非卖品”吧!

    这次创作的成功,让马哲又一次萌发了走出去的想法,他觉得自己应该继续走出去,向更高的目标进发,这次他选择的是上海。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