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元辉:十年钝笔写平生
//www.workercn.cn2013-12-05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元辉:十年钝笔写平生

 ——元辉和他的《两知斋余墨》

    “十年钝笔写平生”是元辉新近出版的《两知斋余墨》(长征出版社)一书中一首七律中的诗句。这首七律是在出版《晚晴集》一书时所写。诗曰:“晚岁搜遗成《晚晴》/十年钝笔写平生/岂期俊彦垂青眼/只为雪泥留爪痕/抱朴欣闻引同感/恋根窃喜博共鸣/但能抛石激心浪/书市行情何足论”。所以用这句诗作为拙文的标题,是因为这首诗道出了一位在部队新闻出版单位工作了60余年的老战士、老诗人、老编辑的情感历程、屐痕足印。

    我把“十年”看成一个概数,“钝笔”显然是自谦,而“但能抛石激心浪”一句,则是他的写作心态——淡然,洒脱。当年,元辉在朝鲜战场受伤回国养伤,伤愈,被调到华北军区的《战友》杂志当编辑,继而在《解放军战士》《解放军报》工作,直到离休。元辉同志把自己的才情睿智全部献给了编辑工作,红蓝笔之间,瞬息就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他精心耕耘着自己负责的版面,为军队的文化、文学事业做了贡献。与此同时,他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出版了各类文集近十部,总字数达百余万。其中不少作品获奖,多篇作品被编入新文学史料、教材、年鉴。可以说,元辉是个编撰两丰之人,他也因此受到许多从事新闻出版和文学创作的军队同志衷心的尊重。

    《两知斋余墨》出版后,作者希望我能写点文字。说实在的,接到电话后有些诚惶诚恐。元辉与我的老领导是战友,是诗友。从年龄论,他是尊长,是老师。当年,我也曾忐忑不安地拿着自己的稿件去求教于他。从做编辑工作说,我更是后来者。如果说军队的文学出版事业有一根接力棒的话,到我接棒踉踉跄跄地跑完自己的赛程,已是在他之后许久了。虽如此,还是应下了,因为我喜欢《两知斋余墨》:喜欢书名的典雅,喜欢内容的丰富,思想的深刻以及行文的自如。

    《两知斋余墨》的编辑方法有些别出心裁。它没有拘泥于一种体裁,而是把新诗、旧诗、散文诗、散文及随笔分辑集纳于一书,于是,作品丰富多样也就成了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本书是元辉在年届八旬之际编成的,收在其内的作品,自然都是他自己的喜爱,在这个意义上,读《两知斋余墨》,可视作读一位八旬老兵60余年创作的选萃。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说,读它,即读元辉的一生。

    元辉自上世纪50年代即写诗,对他的诗作,众多名家都有过评介。如《家》,魏巍说:“写一个参军10年的战士,复员前对部队难割难舍的依恋之情,诗篇有如醇酒般浓烈。”如《无名婴冢祭》,丁国成评论说:“拓展了军旅诗的创作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经验。”如《英雄的画像》,黄国柱说:“是一首应该永远留在文学史上的杰作。”

    元辉的散文也颇获好评。李瑛在写给元辉的信中说:“这几年你写了这么多清丽隽永的散文,如果不收集在一起,可看不出这么硕果累累……你的散文比诗似乎写得又多又好。你诗文并举,得心应手。”

    有这么多大家名家评说,容不得我再赘言,我想说的是收在这个集子中的近50首旧体诗。

    元辉在序中说,写旧体诗是他在离休后的尝试,因“随兴而写,有感而发,无意专注于此,所以写得不多”;体裁,多为七绝、七律,内容自然免不了登览抒怀、羁旅别情、唱和应答、寄语赠言、回看戎马岁月,洞察世事民风……若以量计,确实不多,但若以质言,却颇见功力,读来,时有佳句跳进眼帘,让人怦然心动。看似随手掇记,实则思索缜密;说是无意专注,首首皆具匠心。更叫人钦佩的是,行文合辙押韵,平仄中规中矩,无深厚古典文学造诣,绝写不到如此程度。想起数年前元辉曾向我索要我社出版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中《南社集》一书,问何以专要此书,元辉曰,其父与同籍南社社员时有唱和,不知是否如乡人传言也系南社社员,除赏读外,也想从此书找找有关线索。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团体。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为辛亥革命做了重要的舆论准备。南社办了个《南社丛刻》,刊载南社成员的文、诗、词等作品。今读元辉的旧体诗作,方知有此家学渊源。

    诗是抒发情感的工具,凡思凡想凡愿凡隐,皆可一吐为快。正因为如此,元辉的这些诗充满勃勃生机,毫无迂执之气。有人离退之后,感慨门庭冷落,他却唱道:“应喜门庭翻净化/胡为落寞自寻愁”;游泸定桥,他吟道:“信念能把乾坤转/天公折腰地告饶”。无论言志还是咏物,无论追思还是怀想,元辉的旧体诗,充满了一个真字:真情流露,真言诉之。诗中透出的家国情怀,更是让人感喟万端。游开封清明上河园,他想到的是: “文明衍化如斯盛/一卷丹青万古新”;观海瑞祠,他写的是:“敢逆龙鳞敢赴死/不谋利禄不求荣”。铿锵之言,掷地有声。

    元辉已是八旬之人,能写出如此佳作,是因为青春未去,思想年轻。我还想与元辉说的是,勿再言“一支钝笔”,挥毫之处,写自己的心路,也照后人的途程。(程步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