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中国好兄弟”别样“家书”抵万金(图)
//www.workercn.cn2016-04-19来源: 武汉晚报
分享到:更多

  “爸,今天我跑车到恩施了,刚到站,给您报个平安,明天回去看您。”“爸,今天天气放晴,您多出去走走,对康复有好处,记得让妈陪着。”……这些长长短短、林林总总的信息,是“中国好兄弟”刘培、刘洋写给病榻上父亲的家书。3年来,他们之所以这样坚持,是对儿时爷爷和父亲“家书”的续写。在外的人写家书,成为他们的家风。

  “笔杆子”爷爷给全村代写书信

  刘培、刘洋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们割皮救父的故事催人泪下,家喻户晓。如今,3年过去了,由于当时受伤过重,父亲刘盛均依然每天在做四肢功能性的康复治疗。

  “嘀嘀!”每当手机响起,就成为刘盛均每天最期待的事,两个儿子从恩施、宜昌、汉口、黄陂等“坐标”上,给父亲发来微信或短信,或长或短,哪怕是三言两语,他都读了又读。

  兄弟俩称这些消息为“微家书”,自从父亲遭遇不幸,两人就不约而同地开始坚持。刘培说,这样做最初是受爷爷的影响,爷爷是村里的“笔杆子”,小时候,村里出去打工的人多,总看到有村民来找爷爷代写家书,爷爷热情好客,分文不收。在爷爷的影响下,爸爸出去打工后,每两周必写一封信回家。

  外地飞来的家书是儿时最爱

  兄弟俩整个小学和初中期间,父母都在外省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两个老人身体不好,因此很小时,兄弟俩都会自己做饭,一个添柴,一个炒菜,还要照顾老人。

  “每天都很想念爸妈,只要收到信,饭不吃都要拆开看。”刘培说,那时家里很困难,兄弟俩开学总交不起学费,父母在外吃苦受累,省吃俭用,勉强在学期末时将学费补上。回信也是一件很慎重的事,爷爷和兄弟俩会各写一页纸,3页加一起寄给远方的父母。

  父亲病痛中笑读儿子的“家书”

  小时候,父亲的家书就是儿时最大的期盼。长大后,父亲突遇不幸,却在病痛中笑读儿子续写的“家书”。

  “培培和洋子都很懂事,我的命是他们救的,我养了两个好儿子!”说起兄弟俩每天发来的“家书”,刘盛均很欣慰,“最难熬的日子里,我一看到儿子的消息,内心就是平静的,高兴的。”现在,他可以偶尔下地走十几分钟,锻炼四肢的活动能力。有时候,他会用语音或是让妻子帮他用手机打字发给儿子一些话:“今天下去走了走,给几个来游览黄鹤楼、户部巷的游客当了次‘导游’,把附近的景点都介绍了一遍。培培,洋子,你们也是一样,我们受惠于他人太多,要学会感恩回报。”

  文/图 记者翟兰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