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一家三代人的历史选择
//www.workercn.cn2015-05-2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1958年,戴元毅与戴嘉樾在北京留影。资料图片

1946年,戴元毅从延安寄回的家书。资料图片

  几份原始的干部档案、厚厚一沓泛黄的家书、几十张老照片,戴其润将一家三代人的历史娓娓道来。戴家三代人连接起来的故事和透露出的品格,堪称传奇,让人动容。

  ——有曾祖父加入李鸿章的盛军,参加甲午战争,战败后痛心疾首,发誓子子孙孙与侵略者不共戴天;

  ——有祖父由彭真介绍入党,赴延安、打日本,以身许革命来尽孝道,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了一生;

  ——有父亲勤耕基层20余年,做“泥腿子干部”,被群众广为称颂。

  两个甲子的轮回,一门英杰的身后,有着怎样可歌可泣的精神品格?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百姓幸福,大时代下的普通人,又有着怎样跌宕起伏、感人肺腑的故事?记者来到河北沧州青县,寻访起120多年来的家族故事,也试着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

  “救国救民是大事,几多老幼无须怜。盼得穷人翻身日,死在九泉也心甘”

  “我父名重泰,字春和,祖籍河北青县,家贫,幼失父母,随长兄在农村出卖劳力为生。为谋生,应募当兵,参加甲午中日朝鲜战争,平壤战败,全军溃散。目睹封建专制下的统兵将帅,腐朽无能,失地辱国,涂炭生灵,满腔义愤,无能为力,只得返回不愿回的家乡,再过挑脚贩盐与人雇工的艰苦生活……国民革命军北伐,他表示同情,热烈拥护,并促使我参加进去尽一份力量。从此,对我的一切革命活动,尤其密去延安的行动,他满心喜悦而又大义凛然,对我进行忠孝不能两全的教育。每一想起当时情景,不觉眼湿心酸。”

  ——戴其润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张泛黄的信纸,介绍说:“这是1978年,祖父戴元毅追忆曾祖父戴重泰的文章,勾勒出曾祖父抗击侵略、支持革命、晓畅民族大义的甲午老兵形象。”

  戴重泰,生于晚清,后参加了李鸿章的淮军主力盛军。1894年,戴重泰所在盛军出国参加了甲午平壤大战。然而,这场战役因为清政府的无能和统兵将帅的腐败畏敌而惨败。戴重泰痛心疾首,当身负重伤的他与残存的兄弟们回国渡过鸭绿江时,他们在鸭绿江长堤面北痛哭,长跪不起。戴重泰更是挥拳怒吼:“此仇定报!我辈不能,儿孙继之!”

  在以后近半年的战事中,辽东、辽南也都相继沦陷,清军全面溃散。戴重泰所在的队伍也被打散了。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戴重泰对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彻底失望。

  看来,报仇雪恨的希望是没办法寄托于清政府了。为了等到“儿孙继之”的那一天,他一路打工乞讨,回到了不愿回的老家——沧州青县王福庄,隐忍地过起了种地扛活、挑脚贩盐的贫苦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那里曾是戴重泰与日寇血战过的沙场,而今日本故伎重演。消息传来,戴重泰茶饭难进。1933年6月,冯玉祥、吉鸿昌打起察哈尔抗日同盟的大旗,儿子戴元毅投身到抗日前线,戴重泰欣喜万分。

  1937年春,戴元毅奉党组织之命去延安前,回家安顿老小。戴重泰明白儿子心存挂碍,教育戴元毅忠孝不能两全,“救国救民是大事,几多老幼无须怜。盼得穷人翻身日,死在九泉也心甘”,大义凛然地将其送上了战场。戴重泰倚檐西望,儿去远,一别再难见。

  戴其润感慨,曾祖父只有我祖父一个儿子,也曾体会过日本侵略者的狰狞凶狠,悉知战争的惨烈血腥,他明白这一走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捐躯……“家破人亡,危在旦夕,但只有家破,才能使国之不亡啊!这就是一名甲午老兵、一个中国农民、一位普通父亲,在国难当头之时,作出的不二选择。”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