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宋金海:50年的坚守(组图)
//www.workercn.cn2015-04-01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宋金海带着准备好的祭品来到革命烈士墓,村里的党员也带着铁锹一同来扫墓。

祭扫仪式开始前,宋金海静静地擦拭墓碑神情肃穆。

宋金海从家里拿来珍藏的好酒,恭恭敬敬地斟满四杯,祭奠革命烈士。

  延庆二小的学生和“慈孝五少年”围在张书才和宋金海身边,认真地听他们讲述烈士墓的来历。

  重新修建后的墓地整洁、肃穆。原来的土坡修成了水泥路面,还砌上了台阶和栏杆,墓地四周也用石头和水泥砌起了半米高的围墙,高耸的墓碑上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墓碑两侧挺立着两棵青松。大家挥动铁锹给烈士墓培上新土,老宋在墓碑前摆上水果、点心,满满倒上四杯白酒,祭奠逝去的先烈。师生们也为烈士敬献上花圈和花篮。

  村里89岁的张书才老人蹒跚着走了一里多路来祭奠这四位无名烈士,近70年过去了,他还依稀记得当年埋葬这四位先烈的情景。那是在解放战争初期,1946年的一个秋天,共产党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俗称“老十团”的战士在途经董家沟村西北孟坟沟一带时,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其中四名战士负责阻击,掩护队伍突围,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张书才只依稀记得其中一名穿着四个兜衣服的战士姓黄,是隔壁村工作队的人。当时20出头的张书才是村里的民兵,冒着战火,他和同村4名青年在村里党员的带领下,用绳子和长木棍扎制成的简易担架将四名烈士抬到了附近的山洼里。因为当时条件艰苦,没有棺材,他们只能用白布包裹着烈士的遗体草草地掩埋了,烈士们名字也未留下,只留下四个小小的坟堆。听着张书才老人讲述战火硝烟中的往事,宋金海心潮澎湃。

  大庄科乡是革命老区,1938年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平北红色第一村”沙塘沟村,回想起历史,多少无名烈士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牺牲在了这片土地上。这些英雄事迹在宋金海的心里永远无法抹去。“烈士们为了保护我们的家乡连性命都不顾,我为他们扫墓算个啥?!”就是这样的信念,让宋金海坚持了50年,从未间断。他说,他永远不会忘记这些烈士,也希望后人不要忘记。(文/刘洋 摄/吴镝)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