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地震中“分离”的母子
//www.workercn.cn2014-08-1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龙头山镇翠屏村下二塘社,年轻的妈妈和未满月的孩子见识了灾难带来的艰难——

    地震中“分离”的母子

    中工网记者 邓崎凡

    记者再次见到杨军敏、李少琴妯娌俩是在8月10日晚,距离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4天。

    当晚,记者不约而至的目的有俩:一是了解她们未满月的孩子的现状;二是要她们的银行卡号,在北京的几个好心人想要资助地震中家庭受损的孩子。

    8月6日的匆匆一别之后,罗兴灿和罗志远两个震区婴儿就始终在记者心底挥之不去(相关报道见本报8月7日《废墟上的坚强生活》)。他们度过危险期了吗?他们吃上东西了吗?他们的家人还缺衣少食吗?在震区采访的最初几天里,记者始终没能抽出时间一探究竟。8月10日,记者与同事来到他们的母亲——李少琴和杨军敏下榻的昭通市飞腾酒店。

    在715房间的门外,记者轻轻地敲了两声门。

    “哪个?”门后的女子用当地方言问到。

    “是我,上次在下二塘采访过你们的《工人日报》记者。”记者回答。

    “我们来看看你们,给孩子带了点东西。”同行的女同事紧接着解释。

    里面传来拉安全栓的声音,接着转动门锁,门起先只开了一条缝,待看清我们之后,里面的人拉开了门。

    一

    记者是从罗文那里获知李少琴和杨军敏下落的。

    8月6日,记者第二次前往此次地震震中龙头山镇。摩托车骑到距离震中约8公里的沙坝时,由于交通管制,外来车辆不准进入。记者便将摩托车寄存在警察执勤点,步行前往。

    从沙坝起的8公里,是通往龙头山镇的瓶颈。道路内侧是土质松软的峭壁,一遇余震、暴雨,土石倾泻而下,堆满路面;外侧则是深达数百米的河谷,路边看不到防护栏。从沙坝往前,一路上坡,道路本不宽敞。地震之前,完好的路面也只能双向通行两辆车,地震之后,大量的车辆进出,加上塌方、管制,交通堵塞也就成了常态。

    没走出几百米,记者看到一位年轻男子骑着摩托车靠在路边,后座上捆着一大口袋青菜,车前身的踏板处还放着一箱矿泉水。男子神色焦急,记者上前搭讪:“你好,能不能捎我去一趟龙头山?”男子上下打量了记者一遍,问:“ 你去干什么?”记者表明身份之后,男子很爽快地说:“上车吧。”

    男子便是罗文,上车之后他对记者说:“你去我们那看看吧,我家住在下二塘社,村里的房子都倒了,死了11个人,现在都没吃的,两个没满月的娃娃也没的吃了。”罗文震后一直在昭通市的医院照顾地震时受伤的奶奶,现在有亲戚来替他看护,自己才急着赶回去“埋死人和牲口,天气热,都开始臭了”。

    记者决定跟他前去。

next-page

    二

    翠屏村下二塘社是龙头山镇后的一个山村,从龙头山镇出发,步行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在村民李富兰家并不宽敞的院子里,许多村民聚集。李富兰家位于一处稍平整的空地上,两间砖房虽已摇摇欲坠,却是村里少数还“立”着的建筑。记者赶到时,院子里乱糟糟有二三十人,有靠着墙角输液的伤员,有坐在院角沉默的老人,也有蹲在地上添柴做饭的妇女。

    但一下子吸引了记者目光的是两名婴儿:其中一个在母亲的怀里沉睡;另一个则光着身子,被父亲托在掌中,母亲在用一条浸湿的毛巾擦拭身体。

    睡着的那个孩子叫罗志远,7月10出生。母亲杨军敏一言不发,埋头看着怀里的孩子,24岁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对记者的提问,她颇不耐烦:“你自己看嘛,房子倒了,粮食都埋在下面了,他们去田里刨洋芋(土豆)吃,大人们吃不上饭,娃娃也跟着受罪。”村民们说,因为营养跟不上,母亲的奶水不足,孩子随时可能断奶。

    正在洗澡的叫罗兴灿(小名灿灿),7月20日出生。在当地海拔近2000米的阳光照射下,灿灿满脸的红疙瘩,一些部位已经开始流出脓水。而他的父母只能用毛巾清理。

    院子的另一角,几根木头撑起一张白色塑料布,罩住不足5平方米的地面。村民告诉记者,这里面晚上要睡“40多个女人和娃娃”。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即使是罗志远和灿灿这两个还没满月的孩子,也见识到了人世的艰难:地震后,一处能够遮风挡雨的住所和一顿能够填饱肚子的食物是如此难得。

    三

    地震时,两个孩子和他们还坐月子的妈妈都在室内。

    地震刚起的时候,杨军敏以为是外面在“放炮”,意识到是地震后,她抱着孩子飞快地往屋外跑,“地摇得厉害,人根本就站不住,撞在门上好几次。”

    刚跑出来,杨军敏身后的房子就倒了,一瞬间,“到处都是灰尘,啥都看不见”。

    李少琴的逃生则有些“幸运”:当时她正抱着孩子躺在沙发上睡觉,没等完全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屋顶的椽子就掉下来,落在了他们身体上方,挡住了掉下来的土块,把她和孩子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李少琴俯身护着孩子,孩子的眼睛、鼻孔上覆了灰尘。李少琴懵了,“脑子一片空白”。

    当时,村里的“能动的都在摘花椒”,花椒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在那天救了很多人的命。26岁的罗天金从花椒地里跑回来直奔自家房屋,李少琴先把孩子递给丈夫,随后自己在同村人的帮助下,钻了出来。

    出来后,她开始放声痛哭。丈夫罗天金却并没有多长时间陪伴她,转身就去别家“刨人”了。

    当晚,杨军敏和李少琴带着孩子在李富兰家的院子里将就了一晚,那天晚上,男人们都去刨遇难的村民和被埋的牲口了,女人和孩子挤在一起。半夜,开始下雨,谁都睡不着。一有余震,李少敏就浑身发抖,抱紧怀里的孩子。

    后半夜,雨水把铺在地上的棉被打湿了,当晚,出生23天的罗志远开始发烧。

    四

    一条羊肠小道串联起下二塘坡前坡后的36户人家。村里人大多姓罗,房前房后不是叔叔就是婶婶,杨军敏的丈夫罗天洪和李少琴的丈夫罗天金是堂兄弟。这两位24岁的妈妈已经各有一个两岁的孩子。

    杨军敏是本地人,李少琴是从昆明郊县嫁到当地。李少琴和罗天金相识于昆明,当时两人都在餐厅做服务员,2011年,21岁的李少琴不顾父母反对,不顾山高水远,因为“看上了罗天金这人”,嫁到了下二塘。

    地震后,看到别人家都有亲戚来探望,李少琴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个一遇到余震就浑身发抖的外来女子却从来没有在旁人面前哭过。

    “那个时候,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我还有两个娃娃照顾。”她告诉记者,只在背着人的时候抹过眼泪。

    地震第二天,李少琴的爸爸打了电话过来,第一次是婆婆接的。婆婆告诉李少琴的爸爸,娘儿俩都好。但电话那头不放心,非要和女儿说话,当天傍晚,听到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李少琴到底没有哭出声来。父亲在电视里知道了地震新闻,就打电话让女儿马上带着孩子回娘家,等过了这阵再回婆婆家。

    李少琴告诉记者,她还有两个很疼爱她的哥哥,在外地打工。不过,她没敢告诉他们地震的消息,怕他们担心。

    那天,没人的时候,李少琴又悄悄流了几回眼泪。

    大人们只能坚强,孩子也就这样一天天耗着。8月6日前,仍没有大批的救援力量进入下二塘。5日,曾来过两个医疗志愿者,说孩子没事,脸上的红疙瘩都不是很严重。事后,杨军敏说,“他们可能不敢给孩子用药。”

    五

    8月6日下午,另外一个“好心”的志愿者告诉两位年轻的妈妈“赶紧把孩子送去医院”。

    当时,罗志远高烧昏睡,他们说灿灿脸上流出脓水的红疙瘩是紫外线晒的,两个孩子都需要立即送医。

    当晚,几经辗转,孩子被送到昭通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看护病房,实行隔离看护,不准有人陪护,妈妈们获准每星期看孩子一次。

    一场地震,未满月的孩子和妈妈就这样经历人生第一次“分离”。

    她们被安排在飞腾酒店,男人们赶着回去清理废墟。

    10日晚,记者见到她们时,杨军敏语速飞快地告诉记者,“医生上午打过电话,说孩子的烧已经退了。”

    李少琴则坐在另一张床上,把电视音量调到最小,也不插话。待记者问她时,她才语气缓慢地说,医生说孩子好些了,但见不到孩子,她始终不能相信。

    这些天,李少琴睡不着觉,一闭上眼睛,就是地震时房子倒塌下来时的情景,就是孩子脸上那些被太阳晒得流脓的红斑,“实在累的不行了,才能闭得上眼睛。”

    尽管这是她们住过最高档的酒店,但她俩最想的是赶紧带着孩子回家。

    至于回哪,似乎并不那么重要。李少琴说,她会带两个娃娃回娘家,而对于将来,她这么说:“先把房子弄好再说吧,房子没了,将来做什么,我们也不知道。”

    而据记者最新得到的消息,两个孩子仍处在医院监护中,但情况已有所好转。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