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教师闫柏超的支教故事:感动与快乐同在
//www.workercn.cn2015-08-05来源: 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支教岁月中,在工作之余,闫柏超希望走遍黑水县的每一寸土地,在他心中,他的支教梦想与这片大山一样雄伟而深沉。闫柏超提供

  “支教对于我来说,是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岁月、一个难忘的经历、一笔巨大的财富……”闫柏超,1981年出生,是东辽县实验中学一名年轻教师。2010年2月,他离开了怀孕6个月的妻子,毅然参加了全省第四批赴四川支教的队伍。当记者辗转见到闫柏超时,他向记者讲述起那段快乐、感动与爱的青葱岁月。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青藏高原东南的岷江上游,以境内黑水河得名,平均海拔3544米,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农业生产为主。我所支教的学校,黑水雁江寄宿制中学就坐落在这个安静的高原小城黑水县芦花镇上。”刚到这个高原小镇,闫柏超便被这里的质朴和恬静所吸引。但是来到高原,闫柏超要面对的第一个难关就是高原反应。“平时走路的时候气就不够用,上一节课要停下来好几次,等把气喘匀了以后再接着讲。最难熬的就是三节连课。”虽然每次上完课闫柏超都有要晕倒的感觉,但即便这样,他也没有耽误过一节课程。

  “大山里的孩子们淳朴、可爱,他们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动与回忆。”闫柏超告诉记者,他对支教生涯的第一堂课记忆犹新。“我与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是在一个晚自习上,上课铃响过以后,孩子们突然唱起了《请到黑水来做客》这首歌,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出这首词语纯朴、旋律悠扬的歌曲时,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为了能够让当地的藏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闫柏超经常彻夜修改教案,把要讲的内容反复推敲,尽量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解释问题。作为一名支教教师,闫柏超觉得只专注于自己的课程设置还不够,他希望能为学校带来一些优质教学经验。当时,他所在的东辽实验中学正进行“三主、六动”教学模式改革,而且取得了很大成效。其中有些内容非常适合黑水当地的学情,在取得有关校领导的同意后,闫柏超第一时间与当地老师分享了东辽实验中学的教改经验,并进行了多次教学、教改上的交流。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当地学生的生活,真正走近学生,闫柏超和其他支教老师多次走访当地半山区的学生。在与家长的谈话中他了解到孩子们很多生活现状,每家的耕地都很少,男人一般都要到外面打工,所以家中只有女人、老人和孩子。“有一次走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位姑姑带着侄女一起生活,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的条件非常不好,屋子里光线很暗,而且连直腰的空间都没有,条件很苦但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一开始,我以为孩子父母能寄钱回来,可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他们并没有寄钱回来,孩子的姑姑一直没有结婚,就是为了抚养这个侄女。”了解情况后,大家都被这种无私而深厚的亲情所感动,闫柏超掏出了兜里所有钱塞到孩子姑姑的手中,其他志愿者也纷纷捐出了自己的一点爱心。

  “与其说是我教孩子们知识,不如说是互相学习生活,因为支教让我有了一种直面困难的勇气。”闫柏超坦言,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历练。他住的宿舍后面有一个几十米高的护坡,第一批支教老师在这住时曾经塌过一次,窗子都砸坏了,虽说现在已经砌好但并不安全。连接宿舍和学校的是一条小路,大风曾把路边的大树刮到,坡上的石头也时不时往下滚,在连续下雨的日子里,随时有滑坡的可能,连坡上大树都可能被带了下来。即便条件再艰苦,可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听到他们亲切地呼唤,闫柏超觉得又充满了力量。

  在支教过程中,闫柏超为黑水县的孩子们付出了爱心与心血,而在平日的教学工作里,闫柏超也一直为他人着想。在他看来,帮助别人,更能快乐自己。在工作中,同事有困难,他帮忙解决;学生有困难,他伸出援手;支教地有困难,他更是牵肠挂肚。支教过程中,闫柏超多次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为孩子送去爱心和温暖。支教回来后,他又协助团委为本校的孩子和灾区的孩子搭起了爱心的桥梁,开展了“手牵手,一帮一”活动,让两地孩子结成帮扶对子,为黑水人民送去更多关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支教活动中,闫柏超不仅收获了感动与快乐,更荣获“吉林省优秀支教教师”、“黑水县荣誉公民”等殊荣;2013年,又被省政府评为在对口支援黑水县恢复重建工作中的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2014年获得吉林省最美志愿者,辽源好人等荣誉称号。

  记者手记

  闫柏超,这位性格开朗、爱心满怀的青年教师,是全国教师行业支教志愿者的一个缩影。在支教岁月中,他爱上了黑水县的山,爱上了芦花镇的美,更爱上了那里的孩子们。这种爱,不是华丽的词藻与动人的言语,而是无言的关怀与平凡的举动。强国必须强教。当一批批有知识、肯担当、爱奉献的志愿者奔赴支教地时,他们用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用爱心与奉献共同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

     (本报记者吴茗)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