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谭清泉:导弹旅的“湖南先锋”(图)
//www.workercn.cn2015-10-14来源: 湖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艺高胆大敢担当,

  处变不惊如“神针”

  导弹发射场都在荒无人烟的深山。作为导弹专家、所在导弹旅高工,在官兵心目中,谭清泉就是他们的主心骨、保持十足战斗信心的最大依靠。

  在发射场上,谭清泉敢冒风险,源于他平时训练中敢创新路、善于总结、技术过硬。一次,在戈壁滩上,我军某“撒手锏”武器在改变状态下首次发射。作为技术把关组组长的谭清泉正静静等待发射“零秒”的到来。

  突然,天气大变,沙尘飞舞,扬沙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操作号手报告瞄准的精度和电表指针指示的现象不同步,有领导担心能不能按照预定计划继续发射,建议慎重考虑,不必冒风险。

  谭清泉立即组织检查、校准,并给出了“能够发射”的肯定回答,决定继续发射。“谭组长承担的就是发射失败或者不能精确命中目标的风险,而最终我们是高精度命中目标。”第二炮兵某旅工程师杨正伟说。有战友说谭清泉胆子大,他说:“我为将来的战场和任务摸准了一个数据,积累了经验,冒再大的险都值。”

  发射一结束,谭清泉立即组织召开现场分析会,让执行发射任务的官兵分析仪表显示错误的原因,排除出现故障的点位,并制定了相关应急预案,为今后再次出现相同情况的处置积累了经验。

  “长剑”飞天,难在发射前的装备测试。如何能提高打赢的胜算?一个字:快。经反复论证,谭清泉大胆提出某型导弹缩时快速发射问题,成为涉足这一领域的第一人。他带领测试分队投入实验,反复修改操作规程、规范程序,探索实施并行作业、交叉作业、内容合并等模式,大大缩短了导弹测试时间。最终,他总结出一套最佳节省时间发射方案,比原流程缩短了近一半时间。

  谭清泉紧跟导弹发展步伐。他牵头设计的模拟训练器材,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写涵盖某型导弹所有专业28本教材,下发部队,填补了该型导弹训练教材的空白。部队领导对他佩服不已:“老谭精通全旅所有专业,处变不惊,是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

  “一上阵地就来劲,

  一下前线就重病”

  正当在导弹领域奋战了大半辈子的谭清泉准备站好最后一班岗时,一次体检犹如晴天霹雳。2011年6月,谭清泉被确诊为肺癌。该如何面对生死考验?想起自己钟爱的导弹事业,他很快平静下来,反过来安慰亲友:“我一定能打败癌细胞!”

  手术后刚满4个月,谭清泉回到了任务一线。身体虚弱的他依然像以前一样跑洞库、到一线。上班时生龙活虎,下班后却气喘吁吁。此间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有深爱他的妻子知道。

  妻子石一艾心疼却没法阻止他:“老谭是一上阵地就来劲,一下前线就重病。”她知道,对丈夫而言,比生命更重要的是导弹事业。每次微笑着送丈夫上班后,石一艾总会背过身去抹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官兵们被谭清泉这种爱导弹胜过自己生命的精神而深深感动,工作上的事都抢着干,就是想让他们敬爱的老师多休息一会。谭清泉经常跟战友们逗乐:“只要穿着这身军装就来劲,只有在阵地上,我才不感到自己是个病人。”

  在父亲影响下,儿子谭智郅奋发向上。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跟父亲对待技术难题那样不攻克不罢休,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很快在工作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老谭是棵‘老山参’,

  越老根扎得越深”

  谭清泉对导弹事业倾注了几乎全部的精力,贡献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被评为第二炮兵导弹专家,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被表彰为首届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

  面对荣誉,谭清泉很淡然:“人一辈子不可能干成很多大事,我只坚持干这一件事,不辜负祖国,不辜负部队,不辜负家乡父老,就问心无愧。”

  坚守深山39年,谭清泉成为在一线工作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导弹专家。但他却一次次推掉荣誉,一次次辞去职务,甘居幕后。从副旅长到旅总工程师,再到普通技术干部,谭清泉每一步都走得那么从容。

  2013年,第二炮兵组织导弹专家续评,2003、2008年已经连任两届的谭清泉只要提出申请,便可优先续评。他却把参评机会让给年轻高工,说:“我都57岁了,即使续评上,干3年也该退休。如果这样,旅里就有2年没有导弹专家。”

  谭清泉有很多次机会离开深山。身边许多战友或大学同学,或当了将军,或转业去了地方。但谭清泉不为所动,毅然选择了与青山为伴、与导弹为伍。他先后4次放弃了调入北京的机会。“请”不动谭清泉的北京老战友说:“老谭,你就是舍不得你那些导弹。”谭清泉笑曰:“我不羡慕你们当将军的,导弹专家头衔让人更有底气。”

  第二炮兵某部队长被谭清泉的故事所感动,意味深长地说:“老谭真是棵‘老山参’,越老根扎得越深,谁也挖不走。”

  因为坚守深山,他没能赶回家为老父亲送葬;因为坚守深山,他与妻子过了长达12年的分居两地生活;因为坚守深山,他连儿子的婚礼都没参加;因为扎根深山,他每二三年才能回家看望老母一次,顶多住上两晚就匆匆离开。

  “清泉为国家做了贡献,为家里争了光。”谭母对记者重复着这句话,“等他退休了,就会有时间回家多住住的。”屋外轻飘的雨线,似是老母思儿的喃喃细语……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