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黄志强:披肝沥胆 大爱为民
//www.workercn.cn2015-07-29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胆道之父 躬身行医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黄志强立志学医报国。好不容易穿过日军封锁区到达云南昆明的医学院后,学校又在日寇的侵扰下迁至贵州镇宁。6年中,学校频频搬迁,日子不得安宁。在那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黄志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上世纪50年代初,在重庆行医的黄志强发现,在临床工作中实际接触到的病人与他原来在课本里看到的病例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受历史、地域、饮食、习惯、环境、人种等影响,我国的疾病谱与西方国家的疾病谱存在诸多差异。

  那时,西南地区患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较多,患者常突发右上腹绞痛、寒颤、高热,当结石堵塞总胆管时,临床上可见明显黄疸和广泛的肝实质损害。随着疾病的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发作间隔期越来越短,发作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棘手难治。

  “既然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就需要有我们自己的材料。医学科学领域里也应该有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黄志强先后多次对西南地区进行小范围调研,对于临床重症,经常连续几天几夜守候在病床旁,积攒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他寻找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的医疗方法夯实了基础。1957年,他首创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胆管结石病,在世界范围内为此病的治疗方法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1958年,黄志强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题为《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病例报告)》的文章,这是在国际上见到的最早应用肝外科技术解决胆道问题的文章。黄志强治疗肝胆管结石的肝脏部分切除法,也登上了国外的教科书。

  此后,随着在临床上的积累和研究上的深入,黄志强对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不断提出新的认识。

  1962年,黄志强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体的肝胆外科专科,由他提出的关于肝门部胆道外科的一系列独创性的诊疗技术与原则,已成为有关肝胆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和规范,居世界领先水平。

  1964年,他在国际上第一个为病人成功实施肝动脉结扎术,使肝内胆管大出血不再是不治之症。

  1973年,黄志强围绕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提出两个著名论断,在国际胆道外科领域引起极大震动,使国内胆道外科领域面目一新,改变了以往我国外科学教科书中仅引用国外以胆囊结石及胆囊外并发症为主的胆道外科学概念,为我国胆道外科制定自己的教材和研究我国胆道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原则。

  1983年,由黄志强倡导成立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诞生,黄志强任首届组长。

  此后,黄志强多次代表我国出席世界外科学术大会并在大会作学术报告,在国际上奠定了我国肝胆外科学的学术地位。凭借对肝内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黄志强开创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病一整套独特有效的诊治理论、技术和方法,使其跨入世界领先行列,在国际肝胆外科领域占领了一席之地,东方常见的肝胆管结石病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

  当人们把“中国胆道之父”的美誉送给黄志强时,他却说,“医学事业的兴旺发达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人才梯队的接续奋斗。”

  一次,一位医生把自己的硕士论文送给黄志强教授审阅。黄教授并非他的导师,这位医生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没想到黄教授不仅逐字逐句通读全文,给出详细修改意见,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一一改过,并重新为他的论文绘制了一幅插图,令这名医生感动不已。

  弯下腰是一座桥,站起身是一架梯。黄志强教授从医70多年的时间里,选拔培养了100多名医学顶尖人才,亲自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高级研修人员300多名,促进了中国肝胆外科学事业的发展。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