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西晨:做考古发掘第一现场的急救者
//www.workercn.cn2014-07-04来源: 陕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们更像侦探,也像120”

  面对一个未知的庞大的地下古城,文物保护工作需要绝对的细心和耐心,更需要勇于探索实践,综合运用化学、物理、电子等多种技术手段,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否则稍不留意,历史就可能因此而“改变”或者“消亡”。

  赵西晨说朋友曾开他玩笑,说他这个职业就是合法的“盗墓者”。赵西晨认为这有本质的区别。盗墓者以经济利益为上,只盗取实物,留下被盗空甚至损坏的遗迹。相反,在盗墓者眼里毫无价值的空墓,在考古人眼里依旧有连城的价值。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收集各种蛛丝马迹,因为很有可能这不起眼的遗迹会揭示出惊天历史谜团。

  “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就像是侦探破案。”赵西晨说,“比如我们发掘出的唐代公主李陲的冠饰,盗墓者只会捡走头饰上散落的玉髓玛瑙,而我们运用各种技术和工具,把散落无章的有形的实物和无形的遗迹联系起来,通过清理、分析、修复,尽量恢复冠饰原貌,还原唐代的真实情景。”

  传统的考古发掘受到技术限制,显得比较粗犷,往往容易忽略一些肉眼看不见的遗迹。比如,可能只发现了一只鼎,却看不到里面残存的谷物。随着科技进步,加上考古人融入更多技术手段进行探究,器物内残存的谷物遗迹的信息也能被“找到”。当然,想要发掘保护这些“脆弱”的文物,现场文物保护的“急救120”角色就该启动了。

  “如果把考古研究院看作是一个医院,那么我们现场文物保护工作就是120急救中心,要为病人争取最大的生存几率。”赵西晨这样比喻。考古现场往往条件差、时间紧,文物保护工作更多的是临时抢救,控制危害发生,更多地获取并保留文物信息,为日后实验室的进一步保护工作营造可能性。例如在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考古发掘出的漆器,经过千百年的埋存,许多漆器都腐朽不堪,稍微一动就可能灰飞烟灭。这时,赵西晨和队员们就会通过一种特殊的材料小心翼翼地将其回软、预加固,以保持出土时最初、最好的状态,再轻轻托取出来,带回实验室进行“康复手术”,最终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实物面貌。

  就这样,一件件埋藏千年的珍贵历史文物经过赵西晨及其伙伴们的细心“诊断”、“妙手回春”再获新生,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并鼓舞、激励着他们继续痴迷地跋涉在探索古老文明的漫漫征途,在考古发掘的第一现场,让淹没的历史信息重见天日。(记者 高山 刘国英)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