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一个全国劳模回报家乡的“赤子情怀”(组图)
//www.workercn.cn2015-11-22来源: 山西晚报
分享到:更多

  田玉成带领村干部规划柳滩村未来发展前景

  长江商学院的老板同学们给田玉成的扶贫事业加油

  站在山顶鸟瞰种养养殖园区 

  

    位于晋中市榆社县县城东北4公里处的箕城镇柳滩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一个普普通通的太行山里的小山村,这里是全国劳动模范——山西兰田集团董事长田玉成的故乡。

  2014年4月,记者第一次去柳滩村时,正值阴雨天,从榆社县城到柳滩村总共4公里的山间泥土路,坑坑洼洼,一路颠簸,汽车行驶近半个钟头才到达。

  2015年9月,记者再一次来到柳滩村采访,行驶在6米宽的柏油路上,10分钟就从县城到了柳滩村。用榆社县长贾尚明的话说:“这是目前全榆社标准最高的通村大路。”

  “没有田玉成回家扶贫就不会有这条全榆社最好的通村路。”这是柳滩村村民最朴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路变了,柳滩村的命运也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

  户均一座棚,人均一头驴。田玉成从产业入手,为扶贫柳滩开辟路径,搭建平台。

  尽管离榆社县城仅4公里,但柳滩村一直都处于环境闭塞,传统保守的原始状态。村民祖祖辈辈靠种植玉米、谷物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活。好在这里有山,有绿,更有太行山天然的山泉水,无任何工业污染的原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这就为扶贫柳滩村的产业选择提供了难得的先天条件。

  如何让村民尽快见到致富效果,扶贫柳滩村必须依托产业来入手推进。

  “榆社全县有种植西红柿的传统,而柳滩村先天的山泉水、有机农家肥则是种植有机西红柿最好的保障。将来柳滩的有机西红柿要创立自己的品牌,要引领榆社的西红柿种植走品牌化道路。”田玉成最终决定从见效较快的蔬菜温室大棚种植开始他的扶贫事业。

  经过细致考察和村委会多次研讨,2013年6月4日,由田玉成带头出资成立的“兰田柳滩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首期投资项目为设施温室蔬菜大棚,由田玉成占主要股份,村委会、总经理、村委会成员各持一定比例股份。一种“公司+村委会+农户”的全新的合作模式在柳滩村诞生了。这个公司的诞生标志着古老的柳滩将要告别原始的农耕种植向以特色、规模、效益、生态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迈步发展。

  “之所以让村委会、村民也持一点股份的用意在于让村里、村民把这一产业当作是自己的事业一样去经营。许多地方的经验反映出一个事实,只有老板投资的扶贫项目,老百姓总觉得是给人打工,不用心经营,最终多以经营不善而废弃告终,但有农民自己股份的项目则发展很好。前期建蔬菜温室大棚40个,再建拱棚80个,最终实现全村户均一座棚的目标。”田玉成进一步告诉记者:“大棚从建成到蔬菜品种选择、技术指导等一切中间环节公司专人负责,最终收入公司和农户五五分成。所以村民们都非常积极,整个项目进展顺利。”

  2013年9月底,总投资80万元的40个现代化设施蔬菜大棚在填沟而成的坡地上全部建成竣工投入使用。同年11月,西红柿种苗和间作的叶菜都全部植入大棚。承包大棚的村民们起早贪黑,像对待自己亲生婴儿般精心照料管护自己的菜苗,看着菜苗一天天长大、挂果,幸福的心情溢于言表。

  2014年5月,大棚里的西红柿成熟了,由于柳滩村的大棚西红柿用的是天然的山泉水,施的是羊粪和鸡粪,加之气温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等先天因素,所产的西红柿色泽、品质、口感、营养都堪称一流。一出棚就供不应求,远销到北京、河北、上海、武汉等地。半年时间,40个温室大棚共收货西红柿38万斤,其他菜品1万余斤,总收入70多万元。承包户户均收入两万多元,多者3万元。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