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全国劳动模范刘新安:走在时间前面的技师(图)
//www.workercn.cn2015-11-20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拜徒为师学编程,玩转世界顶尖数控机床

  在中信重工,流传着许多和刘新安有关的故事,拜徒为师学习编程知识是其中的一个。这一拜,让他掌握了驾驭世界顶尖数控机床的本领。

  刘新安在中信重工干了近30年,经历了从普通机床到数显机床再到数控机床三个发展阶段。机床设备的每一次更新换代,对他来说都是一次考验。

  2007年,中信重工从意大利引进一台价值超过4000万元的FAF260镗铣床,厂里决定把这台世界顶尖的大型数控机床交给刘新安班组操作。

  这台先进的数控机床让刘新安有了如虎添翼的感觉,但他也很快发现了自己的差距。“机床上全是‘洋码子’,要想玩转它,就必须过英语关,并且还得学会编程。”刘新安说,他决定向3个高学历徒弟郑玄、韩实现和胡斌拜师学艺,学习英语和编程知识。几个徒弟感到为难,哪有师傅拜徒弟为师的道理?

  “你们教我编程,我教你们加工绝活,咱们互相当师傅,有啥不妥?”打消了徒弟们的顾虑,刘新安的英语水平提高了,也很快把编程知识学到手,为掌控这台世界先进机器打牢了基础。

  他的徒弟郑玄说,跟着师傅学技术,就好比“入对了门、嫁对了人”,不仅学会了攻坚克难的本领,还在效率上创造出了奇迹。

  2008年,时为镗铣组组长的刘新安带领班组工人大幅超越生产指标,创造出年均完成2万余工时的纪录,达到考核工时的4倍以上。“中信重工的机组考核为每月400工时,以此计算,刘新安班组相当于一年完成了4年多的考核工时。”赵子厚说,他成了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善于创新的刘新安,成功挑战了很多不可能。

  2011年3月,他承担了某型号出口磨机部件筒体的加工任务,该工件由两个半筒体组合而成,每个半筒体高度为6200毫米,直径为8500毫米。他要加工的除了结合面,还有机械行业常说的“把合”,也就是把两个半筒体用螺栓连接到一起的销孔。

  “结合面的光洁度要求3.2微米,销孔的光洁度为1.6微米,而且要使两个半筒体把合后不产生错边,加工难度极大。”刘新安说,由于筒体过高,铣结合面时工件刚度差、振动大,加工精度不能保证,两件筒体的内壁在焊接过程中更要防止歪斜,产生错边。他用高度与筒体一致的把弯板,放在筒体的两个侧面,再用压板压住筒体内壁,增强了稳定性,解决了工件振动难题,把合后也不会产生错边现象。

  刘新安创造的这种加工方法,确保了加工质量,加工效率比传统的加工方法提高了4倍以上,成为中信重工筒体结合面加工方法的典范,至今仍在推广。(本报记者 陈卫国)

  点评:作为一名普通技师,刘新安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奋工作、勇于创新,成为身怀绝技的世界顶尖数控机床操作能手。他带领机组创造了年均完成工时2万余小时的最高纪录,相当于一年干了4年的活儿。他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已经不止是中信重工职工学习的典范,更是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的榜样。中国要做强核心制造,需要的正是像刘新安这样的高素质“金蓝领”人才。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