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全国劳动模范吕义聪:逐梦汽车 做掌握企业命运的人
//www.workercn.cn2015-05-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第一代金刚到第四代金刚汽车吕义聪从一名调试工人成为技术带头人,并先后进行50多项技术创新。

  偶像的风雨同舟

  得奖归来的吕义聪在路桥开始逐渐有了名气,同事们的亲戚朋友的车出现疑难杂症也都找他维修。

  转眼到了第二届全国装调工比赛的时间,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和锻炼,这次吕义聪拿到了一等奖和“全国技术操作能手”的称号!之后荣誉接踵而至,他先后被评上了 “浙江省职业技能带头人”、“浙江省十佳能工巧匠”、“金锤奖”、“台州市首席技师”等荣誉,还获得了浙江省“10万元嘉奖”……

  而这些荣誉让他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见到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虽然只是一个下午,吕义聪作为一名工人却产生了自己也是这个企业主人的感觉。

  在吉利集团内部流传着一项至高荣誉——“书福奖”,每年公司都对有特别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得了技能比武状元的吕义聪在2006年11月获得了“书福奖”。“当董事长给我颁奖时,我感觉距离这个新闻人物是如此的近。”吕义聪说,第一次见董事长是美人豹汽车上市时,记者们在工厂车间采访他,那时觉得自己是名工人距离他好远好远。

  吕义聪是当年唯一以工人身份获得“书福奖”的人,与他同届获奖的是吉利海外公司市场部的经理等中高层人员。领奖后,按惯例李书福与获奖的员工们座谈。那一年,吉利汽车正陷入市场危机,“老三样”车型大势已去,更新换代迫在眉睫。

  李书福在座谈会也向员工们吐露担忧与心声,“吉利开始造车时,采取的是价格策略,以价格优势争抢市场,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这种方式后来我们认为走不通,赶快调头,要转型,抓质量,抓技术,抓服务,要造全世界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李书福还意味深长地对吕义聪点头示意,“转型就要抓质量,抓技术,这些离不开每一位一线员工的素质提升。”那一刻,吕义聪觉得自己是掌握企业命运的人。

  2007年5月起,吉利借助战略转型试图打破困局。吉利汽车果断停产“老三样”美日、豪情、优利欧,代之以“新三样”金刚、远景、自由舰后。新三样的问世背后是吉利开始安全品质路线。2007年吉利汽车发表《宁波宣言》开始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转向“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安全是其第一诉求。吉利集团随即在内部提出“保四星争五星”的研发战略,2011年投入3亿元建成汽车安全技术实验室,并建立起一套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GTSM)。

  研发团队的思路最后都要通过一线工人们的技能实现。“那时,感觉工厂工作的压力大了,对工人们的质量管理标准提高了。”吕义聪回忆,“生产线也逐步完善,并开始了对标管理。”

  据他回忆,2004年刚进厂时,没有新产品,工厂就把老车型的产品搬过来做。那时的模具和涂装工艺都是原始的,组装下线的车子,还需要铁榔头和铁皮剪刀去调整车身,内饰不匹配的地方都需要用修编刀去调试,几乎每辆车子都要从头到尾,从里到外修整一遍才能够出厂,路桥基地的变速箱都是靠人工去抬。

  2007年之后,新产品开始出口,生产线逐步现代化,“现在下线的车基本上只做些检测和轻微的调整,哪怕一个排气管都不用人工去辅助装配,产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高端了。”吕义聪如是说。

  安全与质量是挂钩的,要落实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那时的吉利汽车采取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向世界先进水平学习——对标。在产品直通率(First Pass Yield)、单车不良率、换模时间等生产核心指标方面与最好的汽车公司、最先进的汽车工厂对标,对标对象涵盖丰田、大众、通用、现代等。

  吉利的对标首先是实物对标,就是把对标产品的结构拆开,在每一个细节方面进行对标。

  “你用的什么材料,我用的什么材料;你用的什么工艺,我用的什么工艺,看有什么差异,这两个地方是我们改善的核心。”吕义聪说,“公司为此专门有一个质量分析室和一个物品解析室。”

  通过实物对标结合数据对标、标准对标、品质对标,吉利汽车的零部件乃至整车与对标对象的差距被量化出来,随即进行5W1H(why、what、who、where、when和how)分析,并最终落实改进。比如2009年吉利冲压生产线换模时间为15分钟,对标对象北京现代的时间只有6分钟。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换模时间越短,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就要求越高。

  吕义聪在整个集团改进的步伐中,跳出了属于自己的舞步。吉利集团路桥总装厂技术人员张仕刚说,“一些疑难杂症,我们很多工程技术人员都处理不了,然后他去,把车开着转两圈,就知道这个问题在哪里。”

  2007年1月,路桥金刚公司284辆出口车在调试中被发现,近40辆车在行驶中有异常声响。如果不能及时排除,不仅影响到企业和我国汽车工业的声誉,而且也将对公司造成10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同事王连培说,“大家心急如焚,但几乎动用了所有技术人员,更换了所有可能的零件,但响声依旧。”

  吕义聪琢磨了一阵,便轻声地和同事商量:“让我开出去试试。”在行驶的过程上吕义聪听声辨位,半个小时后回到现场对专家们说:是动力转向液壶和发动机怠速控制阀有问题。经专家检查,原来动力转向液壶由于天气冷造成塑料件变硬,与发动机怠速控制阀摩擦产生异响。“这是个静止件,调试员一般都不会想到是这里出现问题,可能是我检查得比较细吧”。这得益于吕义聪在集团对标丰田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了解、学会了精细化管理的精髓——认真对待每一个零部件。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