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法官韩涛:晚上也是“正常工作时间”
//www.workercn.cn2014-06-02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韩涛在社区开展法律讲座。

庭审结束后与旁听人大代表交流。

为审理一起相邻关系纠纷,韩涛到现场勘验房屋结构。

  人物简介:

  韩涛,2008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2008年7月入职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2010年12月,西城区法院任命韩涛为助理审判员;2013年8月,西城区人大常委会任命韩涛为审判员。工作至今,韩涛先后获得西城区人民法院“办案状元”“调解能手”“办案标兵”等荣誉称号。

  “这里是西城区法院,因为合同的事情,你被起诉了,法院通知你领取起诉书和传票。”

  “你是哪儿,干什么的?”

  “船票?我不坐船……别打了,我听不清。”

  法官韩涛手中的电话传来一串忙音,他有些拿不准。这名被告他已经通知了不下三次,可每次对方都是以听不清为由挂断了电话。韩涛看看卷宗中记载的身份信息,这名被告已经60多岁,难道是他真的听力不好?韩涛心想:“不能这样下去,否则案子结不了,当事人的问题也解决不成,还是亲自上门看看究竟。”

  作为一名年结案800余件的“办案状元”,法官韩涛每天的工作节奏都像上满了弦,开庭、谈话、写判决几乎一刻不停。可即便这样,对任何一个有可能案结事了的机会他都不会放过。

  拿着起诉书和传票,韩涛敲开了总是声称“听不清”的被告的家门,当他说明来意后,被告明显有点不自在。原来,他的听力没有任何问题,只是认为自己不应该为涉诉的合同承担责任,因此对诉讼、对法院都有抵触情绪。这回,法官到了自己家,他也不再“表演”,干脆把自己的意见一五一十和盘托出。

  听明白了被告的真实想法,韩涛顿时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他先是从双方的合同条款入手,逐条为被告讲解合同内容,同时还为他解答相关法律和政策问题。整整一个上午的反复说明,虽说还是没有让被告改变对合同的根本看法,但总算表示将积极应诉。

  谁知,第二天临近下班时,这名被告却主动来到法院,对韩涛说他同意调解方案,愿意履行合同义务。看到被告的转变,韩涛立即联系原告询问其是否能够到庭,原告表示以最快速度赶到法院也需要一个小时。对此,被告说:“既然来解决问题就愿意等,就是不知道是否影响了法官下班。”

  “按照法院的时间我已经下班了,但按照我的办案时间,我还没有下班,咱们一起等。”韩涛回答。

  在等待间隙,被告告诉韩涛,他之所以有这么大转变,都是因为韩涛到家中的一番工作:“法官为我这么小一个事,跑到我家和我聊一上午,就冲这个,我相信你提出的解决方案。”

  一个小时后,原告赶到,双方当场达成调解。

  韩涛当上助理审判员后被调到速裁组。速裁组是西城区法院设立的一个快速审理民事案件的机构,需要法官对民事案件有着丰富的审判经验。2011年是韩涛正式独立审案的头一年,他就以全年结案823件的成绩成为西城法院当年的“办案状元”,这其中调解的案件就占了四成,至今韩涛办案的平均调解率也都保持在45%左右。

  韩涛告诉记者,高办案效率、高调解率的背后,他最大的“技巧”就是增加工作的时间。因为正常的工作时间都用来通知、应诉、谈话、开庭,所以写判决只能放在晚上和周末,自己又是刚开始独立办案,思想压力很大,梳理审理思路、书写法律文书等,都要比其他法官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晚上加班被韩涛视为了“正常工作时间”,即便如此,2011年时,韩涛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周末是在法院度过的。

  另一个技巧就是不断学习和积累。韩涛说:“法学院毕业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快速审理案件不但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要求法官熟悉大量社会知识,这些是年轻法官的短板。”办案之初,韩涛便为自己定下一个原则,不能就案办案,而是要求自己每化解一个社会矛盾,就搞清一揽子法律法规、积累一系列社会知识,以此来迅速弥补自己的缺陷,提高自己快速、公正审理案件的能力。这个原则一直被韩涛坚守至今。 (文/图本报记者黄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