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水文地质专家刘振江:一生打井四千余眼(图)
//www.workercn.cn2013-12-05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刘振江(右四)与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

    铭记一个人的方式有很多种,能恒久印刻在人的内心,是最好的一种。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首席地质专家刘振江,在他离世至今两年多的时间里,关于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生前所为,没有随着时间推移,消失在岁月长河里,而是被更多人提及、珍惜。近日,刘振江被评为我省首届“最美地质人”。

    刘振江一辈子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心系百姓,用毕生精力和专业知识,为缺水地区定了无数眼井,最终还是倒在为老百姓找水的路上。在他工作的37年里,穷其一生,在豫北地区开发成井4860余眼,解决和改善了60多万人的吃水问题,让50多万亩旱地变为旱涝保收田。

    1961年,刘振江毕业于郑州煤田地质学校水文地质工程专业,退休前一直在位于安阳市的局地质一队工作。

    “1997年退休后,他还经常义务指导老百姓打井找水。2011年,他从报纸上看到国家要抗旱打井,正月十四跑到郑州要求去一线。我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个啥?他说现在国家需要他这种专业的人,他就要发挥余热。正月十六他从郑州一回来,跟退休前一样,看地图查资料一直到凌晨两点,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现场。”刘振江的妻子李合先说。

    抗旱打井找水突击队年轻的地质队员回忆,几个月里,刘振江同他们一起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指挥部离家不足500米,但他却极少回家。安阳地区完成的70眼水井,每一眼井都渗透着他的心血。他的职业,与地质有关;他的故事,从为民找水开始。

    安阳县许家沟乡小寨村一位老人讲,1968年,刘振江在村里点了第一眼井,因为祖祖辈辈打井失败,当时村民都不相信刘振江能找到水。经过半年奋战,井打成了,而且出水量很大。自此,群众都尊他为找水“活龙王”。“转三圈,跺一脚,脚底下打井必有水。”这是老百姓对刘振江的形象评价。靠着技术过硬,“活龙王”刘振江用毕生精力改善了太行山区老百姓的吃水难题。

    刘振江不是神仙,除了罗盘和地质锤外,他还始终随身带着两样东西,一个日记本,一张已经发黄的用透明胶带粘了又粘的手绘地质图,上面承载着他几十年的心血和工作经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刘振江翻山越岭,用自己的脚板丈量林州地区的山高沟长,丈量村村寨寨之间的距离,不辞劳苦地四处奔波。在林州,没有哪里是他没走过的地方。灰岩砂岩含水,火岩页岩泥岩没水,刘振江500米外扫一眼就能看出山上石头的岩性。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搞技术就别老想着其他!”刘振江这样说,同时他也是这样做的。有人劝他:“你名气这么大,为老百姓办了那么多好事,应该弄个一官半职!”刘振江却说:“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我觉得我适合做技术工作,只要你钻研,肯定有搞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7月27日,刘振江在前往抗旱打井找水的途中,不幸因公殉职,倒在了他永远热爱的地质岗位上。

    刘振江生前,许多地方的老百姓都想给他立碑,他总说:“人活着,立什么碑!”林州市东北部河顺镇井上村的水井出水后,几百名老百姓长跪在刘振江跟前表达谢意,至今仍让当时身处现场的同事动容。刘振江去世后,村民们用他的名字命名这口井,这是唯一一口以他名字命名的水井。

    水井旁的碑文这样记载:“他跑遍了井上村的沟沟岭岭,历尽艰辛,定下此井,打破了井上村没有地下水的论断……为永远怀念为了人民幸福而呕心沥血的刘振江工程师,我们将此井定名为‘振江井’。”( 陈微娴 毕云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