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锋:从历史学科开始向经济学靠拢-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卢锋:从历史学科开始向经济学靠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明阳
2018-05-30 07:51:08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

直面重大经济现象做学问

  卢锋,英国利兹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曾在英国利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任教。担任财政部与人社部等部门咨询专家以及“东盟—中日韩宏观研究办公室”(AMRO)顾问组成员。研究方向主要为开放宏观经济、农业经济、经济史等领域;著有《经济学原理(中国版)》《搞对价格 管好货币》《大国追赶的经济学观察——理解中国开放宏观经济(2003—2013)》《宏调的逻辑——从十年宏调史读懂中国经济》等。

  作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卢锋与大多数经济学家有所不同,其学术生涯从历史学科开始,进而过渡到经济史,最终转到经济学专业学习和研究,他的经济学功底是通过自学和专业学习相结合而打下的。以兴趣为导向,关注现实,是他选择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宗旨,并贯穿了整个学术生涯和日常研究。

  历史学习塑造研究习惯

  1978年,卢锋参加高考,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为对历史很感兴趣,就选择了党史作为本科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卢锋渐渐发现,单纯学历史很多问题无法解释清楚。根据历史唯物论基本原理,对历史现象讨论和研究,不可避免地会追溯到相应时期经济环境。为了分析特定历史现象的经济成因及其逻辑,卢锋在大学自学经济学相关课程,关注当时改革开放重大现实经济问题讨论,由此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们上大学时,从经济角度看历史既是常识道理也是全新视角。例如,改革之初人们关注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极“左”路线的惨痛教训,深究根源涉及中国2000多年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结构特点。那么,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有哪些具体特征?这些特征形成发展的条件与根源又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和演进轨迹?这些都引发了我的思考和兴趣。”卢锋在本科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读书思考,一发不可收拾,研究生顺理成章地考入了经济史专业。

  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卢锋坦言自己并不是典型的经济学家学术背景,在学术积淀的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思考”占了很大比重。结合不同阶段重大现实问题思考研究,在不断学习和取舍中系统了解现代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体系。他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发散式思考和研究,不给自己设限,在实践中择善而从建立思考问题的框架与逻辑,也形成了个人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

  “我的很多经济学知识都是‘干中学’来的。比如,2010年机缘巧合,承担某政府部门委托的有关我国劳动力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课题,由于早先没有机会研究相关领域,做课题时重点学习了劳动经济学相关内容,收集和阅读了劳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专著和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南北方四个省份七个市县,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开展实地调研,然后再考虑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卢锋说,就实际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首先要从客观现实出发瞄准问题靶心,同时也要重视借鉴有关对象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知识积累存量,如果自己没有事先知识储备就要老老实实抓紧补课。这样“速成”得到的框架性理论知识虽然不一定扎实,但也不失为一种务实的补救方法。采用这种非常规的学习方法,虽然专业理论知识不如科班出身学者扎实,知识细节了解也有局限性,但好处就是问题导向明确,可以通过“旁观者清”的视角切入,有时反倒能对问题提出独特分析思路,搞得好也有心得和成果。

  做学问要与时俱进

  2003年,卢锋到哈佛大学做访问研究,在此之前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农业经济方面。但在出国前,卢锋通过一系列实地调研和EMBA教学接触了一些行业与企业发展案例,这让他萌生了“拓宽研究领域”的念头。哈佛访学经历也成为他个人研究领域转变的一大契机,得益于与不同领域哈佛教授的交流,卢锋很快对外包、供应链、OEM、ODM等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发生强烈兴趣,转向后来定名为“产品内分工”的研究。通过半年左右密集研究,搜集了好几箱文献资料,完成了对“产品内分工”概念框架所涉多方面内容的思考。

  卢锋之所以调整研究方向,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新概念对我国加工贸易现象以至于当代开放发展道路具有理论解释含义,并且能为宏观经济研究提供一个有用的视角。在10余年后出版的开放宏观论文集序言中,他这样描述当时研究兴趣的变化,“2003年去哈佛访学大半年,主要研究当代经济全球化与产品内分工问题,此后研究兴趣从早先侧重于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逐步转向较多关注中国开放宏观经济领域问题。回想起来,与成千上万农民兄弟离乡进城的转型潮流类似,笔者在经济研究内容选择上也经历了一次‘农转非’。”

  “什么是研究?研究就是要搞懂你设定的问题。为此需要学习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需要尊重经济学教科书基本模型和方法,但是经济学作为经验科学,更需要关注经济现实和当代实践,重视真实经济世界的经验现象与特征。研究中国转型经济现象,要随时准备依据客观现实所呈现的特征性关系和规律,对标准经济理论模型改造创新。”卢锋说。

  产品内分工概念框架有助于认识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现象,卢锋后来研究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不平衡镜像关系、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等问题,也适当采用产品内分工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

  观察和研究当下中国

  对研究者而言,研究课题的选择很重要。卢锋所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云集了中国顶尖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研究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原则: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当下经济问题,把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结合起来,其研究目标既是为经济学的发展添砖加瓦,还要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出谋划策。“围绕重大现实问题,按照自己的研究兴趣。”卢锋这样形容自己的选题标准。

  2005年以来,卢锋与宋国青等教授合作举办《中国经济观察》季度报告会,每次都聚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热点问题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53次。2014年,卢锋出版了《大国追赶的经济学观察——理解中国开放宏观经济(2003—2013)》一书,将过去10余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和报告结集出版。翻开目录,其中大部分题目——理解人民币升值趋势、开放宏观经济与就业增长、扩大开放与金融改革、变革中的美国与全球经济……在今天仍是学界和社会热议的话题。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开放宏观经济与政策领域出现了许多具有认知挑战性的新现象与新问题,使任何愿意探寻真相的经济学人都难以无动于衷,一旦有机会思考与研究便欲罢不能。”卢锋说,在风起云涌的新时代,直面恢宏壮观的重大经济现象,“时代会提问题”,经济学家实际上是在时代环境带领下不断前进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重构着世界经济版图,卢锋认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做经济研究是一种幸运。“未来,在研究课题选择上会继续以问题为导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努力搞懂问题,为社会贡献认识增加值。”卢锋说。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濛主驾到” 速滑集训队开练

      在王濛来到场地中央时,队员们已经在停车场的水泥地上开始绕圈练习。“濛主”穿着深色上衣,不时与身旁的一位教练交流。在场边观看训练的人中,记者发现了前中国男队主教练、率队参加过都灵冬奥会的冯凯。

  • 老将郑智将迎“百场里程碑”

      与缅甸队比赛的转天,国足在江宁基地与上港U21进行了一场内部教学赛,最终国足凭借陈彬彬的进球1:0小胜对手。比赛结束后,国足于当晚乘坐飞机飞往曼谷,昨天凌晨入住酒店。提前一周抵达赛地,也是为了充分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此举也不难看出里皮对本场比赛的重视。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闯海人”刘文军:摆地摊、搞推销 8年找到发展定位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全国“十万人才闯海南”,汹涌的闯海热潮激荡着许多年轻人的心,也唤醒了刘文军的创业梦想。他成了第一代“闯海人”。“那年我才22岁,口袋里揣着175元钱和几件换洗衣服,从贵州深山奔向千里之外的海南岛。”刘文军说,彼时的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决心在海南岛干出一番大事业。

  • 马天琛:你与梦想就差一堵墙

      从2012年开始组建到“新三板”挂牌,泰聚泰用了1142天。上市也是从创办公司之初就定下的目标。这个目标在某种程度上督促我和小伙伴们要让企业绝对正规化运作。6年来,每一笔支出、每一张报表我都会做到心中有数,不做“糊涂账”。同时,我们珍惜企业的声誉,重视版权,所以企业在创立一年的时间里就拿到了140多个商标和10多个软件的著作权。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