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岷:一把锤子,一支喷枪,赋予铜壶别样色彩(图)-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朱军岷:一把锤子,一支喷枪,赋予铜壶别样色彩(图)

记者 江南摄影报道
2018-05-30 07:21:21

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五代传承人朱军岷

熔铜绝艺 自成一家

  【绝活看点】3万多次的落锤,几小时的劳作,不断重复淬火、锤打……“朱府铜艺”第五代传承人朱军岷,深耕铜艺近30年,恢复传统,创新工艺,打造能够进入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铜制器物;更以独创的熔铜技法,探索铜在传统技艺之外的艺术感。

  一手执一块两毫米厚的圆形铜板,一手握一把趁手的锤子,将加热的铜板缓缓浸入水中,淬火后,将质地变软的铜板置于木桩上,就着桩上木窝的弧度,开始下锤击打……

  每一锤落下,就微调铜板位置、变换落锤力度。伴随着“铛铛”的锤击声,锤头在铜板表面落下丝丝印记。每一锤对铜面的改变或许微乎其微,但随着时间推移、锤痕累积,最初的铜板不断变换形状。从浅浅的铜盆,到深深的弧度、更流畅的曲线。

  不断重复淬火、重复锤打,圆形铜板四周,荷叶般的皱褶慢慢收拢、平滑,逐渐有了壶的大致形状……

  位于杭州余杭临平的一间工作室里,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朱军岷(见上图),正沉浸于手工打造铜壶的专注之中。

  “制作铜壶的魅力,在于它事先没有成型的模具,需要一边敲、一边揣摩。它的型其实就在工匠心里,诸多细微的变化,都在成型的过程中慢慢完成。”对朱军岷来说,一点点看着铜壶等器物在手中诞生,见证完整的制作过程,正是乐趣所在。

  朱军岷的师傅,也是他的父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炳仁。从打制铜字招牌开始,朱炳仁尝试恢复祖辈传下来的铜匠手艺,接续曾经辉煌的铜艺制作传统,重新光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浙江大学化学专业毕业的朱军岷,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在铜艺领域耕耘探索,至今已近30年。

  小小一把铜壶,其中蕴含的技法之丰富、难度之高,出乎想象。“需要3万甚至5万次锤击,千锤百炼;同时,连续几小时的劳作,每个步骤都不得掉以轻心。”朱军岷介绍道,光是下料环节,就大有讲究。只见他手拿一把特制剪刀,在几毫米厚的铜板上顺势移动,时而拐弯、时而停顿,剪出一个近乎圆形的铜板,作为壶身的备材。除此之外,壶身、壶嘴每部分的铜板材料,都需要精研细磨,大小是否合适、裁剪是否准确,没打过几百把壶,都很难把握其中的微妙变化。

  下料后就是淬火。他一手稳稳持住高温喷枪,对准铜板边缘,火舌舔舐着铜面,铜面由黄变绿,随着火舌的移动方向,逐渐融化。这时,朱军岷将淬火的铜板过水,继续敲打。当铜面被敲击成铜壶的雏形,他便将壶口套在一个特制的钩子上,修整壶面细节。弧度是否规整、焊接是否稳固,每一步都极考验耐心与技巧。

  成型的铜壶需着色,朱军岷倾注万般心血探索创新。以往铜器大多以铜的本色示人,追求像黄金一样闪亮、金灿灿的效果。而朱军岷则创新氧化着色等技术,让铜壶呈现更耐人回味的丰富色彩。为模拟类似包浆效果的色彩外观,朱军岷试着以草木汤上色。用棉布在壶身涂抹上草木汤,再利用高温喷枪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让壶身自然氧化发色。如此反复,铜壶逐渐被温润厚重的色彩包裹。

  打破艺术和工艺间的隔阂,让铜在传统技艺之外,进入艺术领域,占有独特一席,这也是朱军岷和父亲近年来的探索和追求。他们独创的熔铜技艺,摈弃了传统的“模”和“范”,让铜在高温下自由恣意流淌,利用铜水凝固前的瞬间完成预想效果,使创作状态更自由,达成更多艺术可能性。

  让铜器回归日常生活,是朱军岷和父亲一直倡导的理念。他觉得,铜是具有亲和力的材料,不应高高在上,应该以生活用品或文创产品的形态,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濛主驾到” 速滑集训队开练

      在王濛来到场地中央时,队员们已经在停车场的水泥地上开始绕圈练习。“濛主”穿着深色上衣,不时与身旁的一位教练交流。在场边观看训练的人中,记者发现了前中国男队主教练、率队参加过都灵冬奥会的冯凯。

  • 老将郑智将迎“百场里程碑”

      与缅甸队比赛的转天,国足在江宁基地与上港U21进行了一场内部教学赛,最终国足凭借陈彬彬的进球1:0小胜对手。比赛结束后,国足于当晚乘坐飞机飞往曼谷,昨天凌晨入住酒店。提前一周抵达赛地,也是为了充分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此举也不难看出里皮对本场比赛的重视。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巧妈妈”徐立巧和她的“姑嫂饼”

      1995年,徐立巧继承了祖上老字号,成为“泰丰斋”第五代传承人,开始专攻姑嫂饼。一路走来,她耳边总是充斥着旁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说她是傻瓜,有人说她“瞎搞事”,但她认定了“发扬光大姑嫂饼”这件事并坚定地走了下去。

  • 简义相:乡村创业一样有奔头

      他白手起家发展种植产业,度过绝境后,又闯出了在高海拔山区种植杭白菊的路子,这个大学生“职业农民”还成立了合作社。2017年,合作社种植菊花300多亩,产干菊花6000斤,产值达300万元,纯收入60万元;种植银耳2万袋,产鲜耳2万斤,产值20万元,纯收入10万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近两年该村21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