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工人日报关明:被崇高感染 被良善感动
//www.workercn.cn2015-09-01来源: 中国记协网
分享到:更多

   在过去的那七天,我确确实实重新认识了崇高。时时处处被崇高感染,被良善感动。

   "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这一串长长的名称,显然也被赋予了沉沉的责任。从踏上旅途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思考,这一行我们将会收获些什么?

   如果说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创业艰辛的话,那么在井冈山纪念馆里,又一次让我们深刻理解了这样几个词:理想、信念、奋斗、信仰……

   当年,那一群被信仰武装起来的人们,立志要在中国灰色的天幕撕开一角。那时的共产党,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理想集团,他们是在为信仰而斗争。看看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的诗句吧:"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是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而他们所面对的国民党,也曾是一个充满理想的集团,在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中,曾有着同样的慷慨意气。今天我们读到。"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和"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这样的诗句,竟难以相信它的作者是后来的头号汉奸、当年的著名热血青年汪精卫。但是,推翻清朝不过十几年光景,国民党迅速由一个理想集团变成了利益集团、分赃集团。你看,蒋桂战争、蒋冯阎中原大战、唐生智、张发奎……战火不断,打来打去,反而给红军创造了存在的土壤。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提到:"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实在是目光如炬。

   在井冈山纪念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话让我思考了很久。他说:"国民党就像一口大缸,我们呢,就像块小石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依靠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要打破那口大水缸。"

   我想,共产党为什么要砸缸?因为这口缸当时已经很臭了。老百姓生活在里面很不舒服,简直快要活不下去了。这样的一口缸,不砸行吗?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不砸缸而救出里面的人民?答案是,不行。毛委员和别的共产党员们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别的办法,包括曾想过跳进缸里,把百姓救出来。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作过国民政府的中宣部长。可是很快发现,这条路子走不通。胡适曾经说过,他加入国民党是想跳进泥潭,把这个党拉上来。结果却发现这个泥潭只能让他陷得更深。他这番话,与毛委员等共产党人,可能有着某种心灵的感应吧。第三,怎么砸缸?这答案也很明确了--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正如一首红歌里面唱的"地是根来枪是胆。"只要看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就会全部明白了。

   当年井冈山上的这批人,本来都是可以选择过舒服日子的。毛泽东如果把宣传部长做下去,以他的才情无疑会成学问大家。朱德手下兵强马壮,以他的胆略也会是雄踞一方的悍将。可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自讨苦吃",上了井冈山。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理想的力量。

   可是,那是何等惨烈的斗争啊,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坚持了两年零四个月,这一地区牺牲了四万八千人,平均每天有50多人牺牲。何况,他们面对的还不止是流血牺牲,还有误解、曲折。在井冈山烈士纪念堂,我们看到不止一位的烈士,竟然是死于"错杀"--也就是说,这砸缸的石头不免也有扔偏了方向的时候,砸向了王佐、袁文才、AB团,甚至毛泽东同志本人。他率兵上井冈山是受到当时中央批评的,并被撤销过职务。幼年时期的不免走过一阵弯路,但是他的党员们,包括那些被错杀的党员,他们的信念却不曾动摇。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见证信仰的力量?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说清楚什么是崇高?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有效地提纯我们的灵魂?

   追忆往昔,我们一次次被崇高感染。深入现实,我们一次次被普通百姓中的善良感动。

   我们来到的是赣州市章贡区东外街道渡口路社区。这是江西省最大的廉租房小区。进入小区,我们发现没有设置一个车位,当然也没有一辆汽车。在近40度的高温下,成片的楼房外面,没有一台空调。残疾人代步车倒是随处可见。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住的全部是低收入人群,先期入住的1200户中,有180多户"两放"人员,300多户残疾人。

   然而,就是这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对党、对政府有着最深的感激之情。低保户梅翠英腿脚残疾,他老伴多年前下岗,儿子至今找不到工作,但是谈起他现在的住房,梅翠英却连声说道:"感谢党,感谢政府,如果不是政府给了我这套廉租房,我家不吃不喝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她说,她们一家多年居住在一个名叫姚衙前的地方,住房面积只有10平米,现在的日子虽然紧巴,但比起过去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

   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名叫谢志远的残疾人,我们与社区低保专干一同进入他家时看到,墙与地板没有进行任何装修,房里连个衣橱都没有,真的是家徒四壁。他本人是一位脑出血后遗症病人,走路需要一小步一小步地挪。他告诉我们,自他病后媳妇就离他而去,如今他一人生活在这里。同样地,他也对我们真诚地表达了对政府的感恩之意。他说,过去租住在一间只有5平方米的柴禾房中,还与一间厕所为邻,每月租金要付80元。如今房间面积扩大了10多倍,租金却降了一半,只有40多元。

   让我们更想不到的是,自打住进这套房的那一天起。谢志远就开始了他的"报恩行动",他自费买了扫帚,每天4点起床,出门清扫门前的道路--想想吧,他自己一次只能挪动一小步,我们观察,步幅不会超过30公分。要扫出那样一条道理,该付出多么大的劳动。

   他解释,这么早清扫,是为了不打扰别人。还用幽默笑对我们的敬意:"我这也是锻炼身体么!活动活动,人要活就得动。"

   居委会主任曾斌告诉我们,像老谢这样的,不是个例。在这个社区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某户人家境遇稍有好转,就早早主动来居委会提出,送温暖就不要考虑我们了,送给更需要的人吧。

   就在我们采访完谢志远的第二天,谢志远在一如既往地清扫完街道后,一头倒在了自己家里,再也没有起来。

   可能是怕影响以后的采访,街道社区的干部们甚至没有把这消息在第一时间告诉我们。就在他去世的当天,我还将一篮水果托社区干部交给谢志远,表达我们对他的尊重。当时隐约觉得,街道干部神情落寞,只是急于采访的我们,把这一切都忽视了。我们不止一次地后悔,没有和他多聊一会。我只和他认识了二十分钟,但是我会记住他一辈子。

   在被崇高感动之后,如今我们再一次被这卑微弱小的生命感动,被善良感动。多么好的老百姓啊,只要政府为他们施哪怕一点点仁政,他们就会用生命来感恩回报。当年,不就是因为政府分给了他们土地,于是共产党振臂一呼,老百姓应者云集,纷纷加入革命队伍,保卫胜利果实么!

   从共产党的小石头砸碎国民党的大缸的那个日子算起,又是六十年过去了。我们已经拥有一口新的水缸。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一些这缸里本不该有的东西正在生长出来。应该承认,这口缸里的水,已不如六十年前那么纯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及时启动自净功能,从根本上防止有人向我们丢石头?

   行程结束之际,仿照陈毅元帅的《赣南游击词》作了一首打油诗,表达自己此行感受。我知道,这一行将如此深刻地影响我的一生。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悠悠高路入云端,潺潺流水林间绕。井冈风景好。

   烈日照,重走挑粮道。免费桑拿湿戎装,队旗招展人欢笑。今日"红军"到。

   天放晴,纪念馆中行。烈士尽洒鲜血去,惟留遗照忆生平。赤县已天明。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为赶行程且忍饥,接受教育岂怕苦。笑对"秋老虎"。

   日偏西,结组入社区。低保户内徒四壁,犹言谢党得安居。闻言几唏嘘。

   人声乱,正设百家宴。拿手菜肴谁家好,记者居民共裁判。最香一顿饭。

   赣南来,红土寄情怀。梅岭三章心如铁,雄鸡一唱天下白。悠悠郁孤台。

   时光短,长征今日返。一周相处情已深,一朝将别恨杯浅。真情到永远。(发表于2009-09-03 中国记协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