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绣娘”赵秀兰的指尖传承
//www.workercn.cn2015-01-30来源: 宁夏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记者见到赵秀兰时,她正在飞针走线。一幅以罗山风光为背景的刺绣作品正在她的巧手中徐徐铺展开来。这是赵秀兰心目中的“宁夏新十景”之一《罗山叠翠》。此前,她就计划将红寺堡乃至宁夏的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刺绣作品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红寺堡。

  有名“最小绣女”长大成人

  刺绣创业崭露头角

  赵秀兰原是同心县下马关镇红城水人,自小就继承了母亲的刺绣手艺,10多岁时就能绘制一些刺绣图案,成为当时远近闻名、且年龄最小的绣女。2005年,赵秀兰移民到红寺堡,为摆脱家庭困境,她开了一家服装店。虽因生意萧条没赚到多少钱,她却利用大量空闲时间拾起了荒废的刺绣手艺,一批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成型。

  两年后,赵秀兰和两个姐姐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100多幅作品带到银川,参加了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一次展览活动。没想到,引起展会组织者的极大兴趣。在银川展览3天后,赵秀兰的作品又被推荐参加了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

  自此,赵秀兰萌发了用祖传刺绣手艺创业的念头。恰逢此时,红寺堡妇联给予她5万元的妇女创业贷款支持,她很快开起了一家刺绣作品店。从此,赵秀兰走上了刺绣艺术之路,开始在各种展会上崭露头角。

  四处取经学习

  作品愈加受人喜爱

  2008年9月,为了参加自治区在银川举办的首届旅游产品展示会,赵秀兰加班加点创作参展作品。因为只有1个月的准备时间,她每天绣到晚上12点才休息,凌晨4点起床接着绣,手指不知磨破了几层皮。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五福图》在这次展会上获得金奖,并卖出了1.2万元的高价。有了这次收获,更加坚定了她创作的信心。

  为了让自己的刺绣作品日臻完善,赵秀兰抽时间跑遍了全区各大图书馆等,搜集民间美术刺绣的资料,到其他县区的刺绣店取经学习,甚至远赴苏州、重庆等地学习苏绣、湘绣的技艺,将现代的绣法与赵氏家族刺绣的技艺相结合,创作了出了别具风格的刺绣作品。

  在赵秀兰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她的作品,人物肖像、花鸟鱼虫、静物风景……每一幅都手法精良,令人叹为观止。尤其人物肖像,面部五官针线细腻、色彩自然,活脱脱一幅幅超现实主义流派油画,甚至可与照片媲美。

  赵秀兰的每一幅作品都反映了她对刺绣技艺的精致追求,更体现了她极高的艺术感知能力。随着她的作品多次拿到全区、全国大奖,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赵氏家族刺绣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欢。

  被评为非遗传承人

  注册公司带当地妇女致富

  2012年,赵秀兰被吴忠市评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让她有了更多信心将赵氏家族刺绣发扬、传承。2013年她注册成立了秀兰传承刺绣福利有限公司,招收一批留守妇女、残疾妇女和下岗职工,她的徒弟从开始的四五人逐步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其中残疾妇女有20多人。她毫无保留地把赵氏刺绣之法传授给这些农村妇女,免费提供刺绣所需原材料,并承诺所绣作品全部收购,成为当地妇女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赵秀兰带领妇女们走上创业致富之路,公司产品大量销往广州、厦门、深圳和香港等地,走进了上海世博会,甚至走出国门,远销美国、迪拜、毛里求斯和韩国等国家。她先后获得自治区巾帼创业之星,全国巾帼科技致富女能手等荣誉。“作为传承人,我不仅要让自己的后代和所有喜欢刺绣的人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也希望通过这个技艺带动更多的妇女致富,只有这样才能将祖辈们传给我的这份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赵秀兰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