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王凤英:一家三代人的春运故事
//www.workercn.cn2014-02-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家三代人的春运故事

中工网记者 尹雪梅 中工网通讯员 李静

  一年一度的春运,在旅客眼中,是一张车票和一份回家的心情;在乌鲁木齐客运段职工王凤英、女儿鲁玉梅和外孙女王颖一家三代列车员的记忆和经历中,是祖国发展的变化。

  王凤英:我的梦想是让后代都干铁路工作

  今年76岁的王凤英是乌鲁木齐客运段退休职工,也是乌鲁木齐铁路局第一代列车员,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从事列车员工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列车编组短,全列只有不到10节车厢,特别是春运期间,旅客多得都没有落脚的地方。而且列车条件差,烧开水的茶炉全靠列车员拿着铁锹往炉内添煤,锅炉周围都是黑黑的,车厢里煤烟缭绕。”王凤英说。

  那个时候出乘,必须提前一天到火车站整备列车,踏着及膝的雪从家刚走到火车站,就要立即开始工作。还在上小学的大女儿鲁玉梅如果正好赶上休息,就会去帮妈妈干活。

  乌鲁木齐至北京3774公里,那些年,乘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往返北京需要9天。

  1979年春运中,王凤英正在北京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值乘,大女儿鲁玉梅自己拿着户口簿报名参加了招工考试,百里挑一被选拔到乌鲁木齐客运段,成为了和妈妈一样的列车员,与妈妈一起跑起了多次荣获进京“红旗列车”称号的T69/70次列车。“父母都是客运段职工,从小看到他们对工作的挚爱和干劲,把我吸引到了这里。”鲁玉梅说。

  如今王凤英的四个子女都在干铁路工作。

  鲁玉梅:坚持干好最后一个春运

  在T69/70次列车上工作了35年,再过3个月,50岁的鲁玉梅就要退休了,今年是她最后一个春运。虽然以后可以弥补不能陪家人度过春节的遗憾,但35年的列车乘务工作,还是让她恋恋不舍。

  上世纪80年代初,乌鲁木齐客运段北京车队的车体状况在全局“绿皮车”中是最好的,即便如此,风季飘进车厢的沙尘,冬季从窗户缝渗入的冰水都考验着列车员。“我们用一尺来长的小拖把、小铲子清理细小之处。”鲁玉梅说。

  “那个时候,列车严重超员,列车进站,车窗都成了旅客上下车的通道。”鲁玉梅说。

  随着铁路运力的增加和硬件设施的升级,鲁玉梅亲历了从“绿皮车”到空调车的变化,然而,感慨最深的却是王凤英。1986年退休后再没坐过火车的王凤英,1997年坐车回河南兰考的老家时,更新换代的空调车、电茶炉、卫生间让老人如此感叹:“那简直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母亲传授给鲁玉梅“眼勤、腿勤、手勤、口勤”的客运服务秘诀,鲁玉梅坚持用了35年。如今,她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我的女儿也是列车员,这工作方法我已经传授给她了。”

  王颖:今年要竞聘列车长岗位

  青春洋溢、有着浓浓铁路情怀的王颖,2011年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可以在当地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回新疆铁路干列车员这个职业。

  王颖第一次乘务回来,鲁玉梅担心她承受不了这份工作,特意去乌鲁木齐火车站接她。到车站一看,王颖站在车厢门口立岗,手里抱了一名不到一岁的小孩,还一边帮小孩整理耷拉下来的尿布。

  2012年10月,王颖像姥姥和妈妈当年一样,被选拔也跑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一家三代都是铁路人很常见,同跑一趟列车在乌鲁木齐铁路局唯此一家。

  “现在到北京,路程短了,跑得快了。春运工作量虽然不像我姥姥和妈妈那个年代大,但是旅客对服务的要求却更高、更多元化了。我们车队就有专门针对重点旅客的‘小蜜蜂’服务,在车厢老人、孩子、病人等旅客的铺位和座席边悬挂不同颜色的‘小蜜蜂’标志,给予重点服务和全程照顾。”王颖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颖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今年,我要竞聘列车长,希望像姥姥和妈妈一样,一直干下去,要比她们干得更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