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钢铁汉子刘自力(图)
//www.workercn.cn2014-01-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有文化的炉前工

  在许多老师傅眼里,刘自力“很灵光”,因为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而且一学准会。

  正是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实态度,使他在20多年的炉前实践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

  2007年7月,五高炉大修停炉后,刘自力作为武钢炼铁炉前工代表赴卢森堡,参与进口设备谈判。

  面对外国冶炼专家,他对五高炉炉前设备的选型和布局提出了多项合理建议。当外国专家听说他只是个炉前工人时,不禁竖起大拇指说:“武钢的炼铁工人了不起!”

  其实,刘自力能有这样的成绩,还要感谢他的岳父。他的岳父也曾经是名炉前工,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干起活来总是力不从心。刘自力与爱人结婚时,岳父对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一定要做个有文化的炉前工!

  这句话一直鞭策着刘自力。

  不断地学习让刘自力迅速成长,使他成为武钢透风口最强、换二套最快的炉前工。

  由于技术过硬,他先后3次夺得武钢技术状元、武汉市技术能手称号,还被公司聘为炼铁高级炉前技师,成为武钢屈指可数的高级高炉炉前技师之一。

  作为一名炉前高级技师,刘自力不是简单地管理炉前工作,还主动参与到高炉的技术创新中。由他主要参与的五高炉“降低焦比”、“提高喷煤”、“提高利用系数”等7个攻关项目均获武钢科技攻关一等奖,为提高炼铁市场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自力说:“对我来说,状元、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高炉有问题,问题在哪里?我能够看出个八九不离十。”

  刘自力通过技师协会、创新工作室的建设,还将自己的技术诀窍广为传授,成为各高炉的讲师。他来往于各车间,紧扣生产实际,自编讲义,传授技艺,让更多炉前工人成为炉前的行家里手。

  天天都是新起点

  “安全天天是起点,敬业天天做新人。”刘自力常说:“用力只能把事情做完,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多年前投产的五高炉是武钢首座3200m3现代化大型高炉。在参与该炉的兴建后,刘自力留在了五高炉,迅速消化吸收炉前新技术,并暗下决心要将它打造成一座“精品炉”。他天天在五高炉“蹲点”攻关,火红的铁水沟旁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他实行量化管理,严格控制铁口深度,配置最优炮泥强度,做炉前各项工作的“把关人”。在刘自力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五高炉超期服役,一代炉龄达16年,实现单位炉容产铁1万吨,创造了国内“高炉长寿技术”新纪录。五高炉大修开炉后的月平均利用系数创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炉”。

  刘自力虽不主抓安全,却用心确保安全。一次,一高炉西铁场正在钻铁口,20分钟后,铁水仍未流出。正在指挥的刘自力,发现距铁口不到10米处聚集着不少检修职工,凭借对安全的敏感性和多年的工作经验,他立刻组织人群紧急疏散。有人待在原地不以为意,刘自力不由分说,硬是将这名职工用力拽离了危险区域。就在刘自力将他拽离的一瞬间,铁水喷射而出10余米,一场事故得以避免。

  因为时时用新人的心态工作,刘自力现场处置问题的能力名声远扬。有一年,国内某大型钢企遇到炉前难题,久攻不克,慕名请他去指导。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一举攻克难题。

  2012年,刘自力参与武钢防城港项目高炉炉前的有关设计工作,以独到的见解使新高炉炉前设计更趋合理。

  之后,他参与铁厂炉前工种作业指导书的编写修订工作,使炉前操作标准化又向前迈了一步。与设备部等工程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提高五高炉转炮速提攻关,完善了泥炮操作制度,使转炮速度缩短到10秒以内,基本上杜绝了烧损炮头事故,一年降低炮头消耗近100万元。

  (标题书法 李法明)

  采访手记

  办法多、师傅多、伙伴多,是遇到困难不“闪”的刘自力的法宝。

  只要坚持,就会找到战胜困难的办法。刘自力对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有段时间武钢五高炉铁口经常冒泥,损失铁量不说,换一个炮盖就是100多元,而且人也累得撑不住,人身、设备安全也没保证。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呢?刘自力反复琢磨,发现炮盖材质、设计都有缺陷。赶紧画出改进设计图,把炉前炮盖改成球形外包炮盖,并将材质由铸钢改成铸铁。投入使用后,堵口成功率达到99.9%,炮盖使用量由每年的5000个下降到300个。就是这个小创新,为铁厂节约了一大笔备件费用。他说,“遇到困难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坚持想办法,就有办法去战胜困难。”

  刘自力说,“我们当工人的,就是凭技术。有了过硬的技术,就会有创新的本钱。我刘自力在铁厂,只要有‘绝活’的人,我就拜他为师。不懂的,不会的,我就问,我就学,把别人的本事变成自己的本领。学艺不怕师傅多。我吸收每个人的技能精华,通过琢磨实践,变成自己的东西。”

  “就怕你不学,想学师傅多。”刘自力说,“不怕大家笑话,我在鞍钢、在宝钢求教,就打破沙锅问到底,甚至同苏州的几个耐材老板探讨过高炉炮泥的适应性,还把人家的泥巴带回来。为什么,很简单,就是要长本事。”

    (中工网记者 邹明强 通讯员 叶少雄)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