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饶毅:赛先生在中国不能永远是客人
//www.workercn.cn2014-07-25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7月23日,科学家饶毅骑着自行车,怀抱一摞科学杂志,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让中国青年报记者给他拍了一张照片,他说,作为一名北大教师,他的部分职责就是当“知识的搬运工”,他希望借用新媒体来搬运科学知识,以期改善中国科学文化环境。

  此时,他的一篇题为《赛先生在中国还是客人么?》的文章,正在科学圈的舆论界发酵。

  这篇文章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科学家联合主编的公共账号“赛先生”的创刊词之一,对他们而言,95年前那场喊出“赛先生”(Science,科学)口号的运动是科学追随者们理想主义的滥觞。

  正如这3位在国内外都颇具影响的科学家主编所言,希望借此打造一个科学共同体的发声平台,推出优质的科普文章,以期达到梁启超先生的期许,让“科学精神进入中国文化的内核”。

  新一代海归科学家改善中国科学文化环境的一次尝试

  7月21日,饶毅将题为《赛先生在中国还是客人么?》的创刊词发上了博客,他在文章里列举了几处材料来说明所谓“中国古代科学先进、明清才衰弱”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毕竟,“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成就以技术为主,科学不是没有,但很弱”。记者看到,这个观点随后引发了数百条跟帖讨论——

  什么才是科学,四大发明究竟算不算科学,我们古代科学技术到底领先国外多少年?

  饶毅曾被卷入转基因问题的论战,他认为由不懂分子生物学的外行不断挑起的转基因论战,经常陷入极端化的情绪表达,并让阴谋论、谣言论等甚嚣尘上。

  这一次也不例外,“有些人只有情绪,而不了解科学史实”。他说,当初在写这篇文章时,曾有懂科学史的专家认为,“西方科学领先中国这一点是常识,文章新颖性不够”。文章发表后的效果却让他们诧异,“原来在科学史家内部看来已经是常识的东西,对公众而言,未必”。

  他说,有些中国科学界人士也不清楚这一“常识”,“当常识性错误和已被戳破N次的谎言还在满天飞时,你就能意识到我国科学精神的缺乏”。

  事实上,早在2010年,饶毅和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归国不久后,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联合发表社论,毫不避讳地批评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及科学文化问题。那时,饶毅被外界称作敢言的“批评者”。

  如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包括饶毅在内的新一代海归科学家改善中国科学文化环境一次身体力行的努力。在他看来,课堂上的传道授业和课外的文章分享殊途同归,都是一个师者应该做的事情。

  回国后,饶毅一直保持一个习惯,即阅读大量科学期刊,比如Science,Nature,Cell等等,一旦看到好文章,他便会通过电子邮件将文章转发给朋友们上大学和读研究生的孩子以及自己的学生。饶毅也会跟他的朋友解释“您的孩子在研究什么”。

  只不过,今后,他准备用新媒体的方式来承载曾经的这些科普工作。尽管到现在为止,饶毅对这个“别人拿我手机强行装上去”的微信软件玩得不甚熟练,只是把他的文章和推荐的文章给编辑们。

  作为“赛先生”的联合主编,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也不关心“目前到底有多少粉丝”,他关心的是如何让“科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体育,就像足球,不应该仅仅是运动员的快乐”。

  “在科学进步发达的今天,科学已融入我们日常生活,一天都离不开的手机、网络和药品,这些都是科学成果,来自于科学研究和转化,来自于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工作。科学就像饭和水一样,平常、普通,但又必不可少,但是今天的平民百姓还没有很强的科学意识。”鲁白在创刊词中写道。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