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杨中荣:一生的清贫 一辈子的坚守
//www.workercn.cn2014-11-25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天空的辽阔无垠;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海洋的浩瀚博大;骏马选择了草原,因为草原的千里一碧;而他选择了教师,因为教师的无私奉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夏孜盖乡中学教学质量全县第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和布克赛尔县夏孜盖乡人才辈出。

  在这“全县第一”和“人才辈出”的背后,有着一个让人铭记的乡村教师——杨中荣。

  杨中荣是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一名退休教师,1981年,时值而立之年的他通过招考当上了教师,被安排到夏孜盖乡中心学校任教,从此开始了他普通而平凡的教师生涯。

  杨中荣的家在八村,离学校有十多里路,在最初的十几年里他每天都是顶风冒雪骑着自行车奔波在那条乡间小道上。

  曾有多少个雨雪交加的日子,曾有多少次摔倒在路边,他仍然倔强的坚持着,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支撑着杨中荣,那就是不能耽误孩子们的课程。寒冬腊月,当他骑车赶到学校的时候,头发、眉毛全白了。中午为了节省时间,杨中荣更是顾不上回家做口热汤热饭吃,常常是一边啃着自带的干粮就白水,一边为学生批改作业。所有的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还多次从自己本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为其他的贫困学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虽然收入很有限,但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只要孩子好好学习,怎样都值。

  1984年,由于出色的表现,和布克赛尔县教育局决定将杨中荣调到和布克赛尔县二中。当时很多年青人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到那个当年唯恐避之不及的穷乡僻壤,这对于杨中荣来说,是一次多么来之不易的宝贵机会啊,谁都清楚迈出这一步将意味着什么。

  看着那无数张稚嫩的小脸和无数双充满期盼的眼睛,杨中荣没有迷茫,更没有犹豫,毅然选择留下来,就像当初选择教书一样,他把这里当成实现他人生抱负的终身舞台,无怨无悔。

  1995年,由于学校人事调动,物理课、化学课没人代,杨中荣考虑到不能耽误孩子上课,一个人挑起了两个班的数学、三个班的物理、三个班的化学,三个人的工作一个人坚强的扛了起来。

  有奖金吗?没有。

  有补助吗?没有。

  那时候学校窘迫的条件决定了没有奖金,也没有补助。

  那这样拼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谁?

  许多人在寻找答案。

  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答案就在孩子们纯洁的心里。

  在学校,杨中荣是一个好老师,在家里,他更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他的爱人患癌症长年卧床,大女儿在外求学,小女儿先天智障,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他一个人身上。

  杨中荣一回到家,甚至顾不上擦去满头的汗水,要先照顾好妻子和孩子,洗衣做饭,喂水擦身,事无巨细,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她们,精明能干的杨中荣学会了打针,输液,按摩,当起了家庭医生。由于妻子没工作,还要靠种地养家糊口,供大女儿读书,供妻子看病。就这样,忙完学校,忙家里,忙完家里,忙地里。这就是杨中荣的生活,这就是杨中荣的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精心地照顾着妻子和孩子,从没有叫过苦,靠着坚强的意志他渡过了重重难关,靠着坚定执着的信念他一直奋力前行。

  1997年,病榻上的妻子带着遗憾,带着内疚走了。2004年,智障的女儿带着父亲深沉的大爱,带着对幸福简单的理解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幼年父母双亡,中年丧妻,老年丧女。人生三大不幸都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就是学生爱戴、家长拥戴、教师敬重的杨中荣老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生的清贫、一辈子的坚守和操劳,只为撑起孩子心中希望的蓝天。(陈军令 白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