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古彩戏法第五代传人肖桂森:好的传承是不断丰满它(图)
//www.workercn.cn2014-07-08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对话·传人(五)

肖桂森:好的传承是不断丰满它(图

  从小,肖桂森就是班里的“活跃分子”,经常给同学们讲故事,上了中学又开始痴迷相声,“1971年,我在一次演出中看到王殿英先生表演的戏法‘手绢变鸟’和《亮摔》,师父的大褂特别漂亮,表演也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地来,现场特别响。回到家后我就和父亲说我特别想学戏法,想找王先生学,这时候我才知道我父亲和王先生是师兄弟,也是学戏法的。”这对师徒关系堪比父子,工作以后,肖桂森去师父家的次数甚至比父亲家还多,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4年,48岁的肖桂森才正式进入市杂技团工作,“如鱼得水”,肖桂森说。如今,他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彩戏法的第五代传人。

  肖桂森自述

  一般人认为戏法、魔术都叫戏法,这种说法不对。中国的古典戏法,是中国自己产生的戏法,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了。戏法的特点就是“中式”,演员穿中式服装,语言也非常通俗、接地气。像在天津,就是两个人同时表演,一捧一逗,比方说我先变个小的,把剧场气氛调动起来,“包袱”一个接一个地响了,我的搭档再变大的。大的戏法叫“落活”,就是告诉观众,我要变的东西都在身上带着,但你就是不知道怎么变出来的。我做过统计,“落活”一般带的东西在六十斤到八十斤,而且都是“溜光发滑、怕磕怕砸”的,像玻璃杯、茶杯、瓷器,带着这么重的东西自如地从后台走上前台不被发现,这已经很困难了。

  魔术突出一个“魔”字,魔法、魔幻、神,外国魔术师戴着礼帽、墨镜、白手套,有魔法、魔幻、神的感觉;戏法突出是个“戏”字,戏法戏法,游戏之法,我在台上表演实际就是跟你做游戏,不知不觉就把你领进去了,几句话下来,咱们就是一码事了。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以咱天津为代表的北派戏法的重要风格,就是有包袱,能“使口”,要“口彩相连”,戏法艺术中的语言和表演同等重要。我一生当中最大的享受,就是在台上能把观众逗乐了,得到发自内心的掌声和笑声。有时去电视台录节目,现场有“领掌”的,我就和节目组说,我的节目不用“领掌”,到了可乐的地方观众自然会笑、会鼓掌,如果没有那就是我功夫不到家。

  戏法这行也是十分注重师承的,而且在很多民间艺人中,拜师需要讲很多规矩,头一天要“认亲”,徒弟花钱请师父吃饭;第二天要设香堂拜祖,徒弟学成后,要给师父打三年的工。但在我拜师的时候,我师父就很开明了,他说咱们新事新办,我就给师父献了把花,鞠了三个躬。师父说,你好好努力,学习出了好的成绩,就是对师父、对这行业最大的回报。我现在对徒弟也是这么说的,教徒弟我是毫无保留的,希望的就是徒弟、学生们能把这行传承下去。师父在的时候,我拼了命地学,我觉得学艺术一定要经常去,每次去不一定都是“说活”,有时就沏一壶茶,我们师徒俩坐那山南海北一通聊,师父有时冒出一两句有趣的话来,我就拿去作了“包袱”,往往还成了经典。从我刚入行的时候起,戏法艺人就不是很多,当时很多都是街头“撂地”的,现在戏法艺人仍然特别少,这一行的成才率不高,需要师父手把手地教。我现在收了三个徒弟,全国各地也有赶到天津向我学习的学生们。

  天津可以称得上全国戏法艺术的一个中心,去年天津举办了两项大活动。一个是纪念我师父王殿英先生从艺75周年研讨会及纪念演出。这次活动中,许多天津的文化名家、戏法艺人参加了研讨会,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理论成果,这在以前是很难得的。另一个是今年9月的天津首届全国古典戏法交流展演。这是国内戏法界的一件大事,因为以前国内各省市的戏法艺人多是在当地演出,相互之间的交流非常少,这次活动来自全国范围内的艺术家会集到了天津,既提高了天津在业界的分量,更为大家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为戏法艺术的传承、发展有促进作用。

  戏法怎么与时俱进?我个人认为,创作一个新戏法,目前还做不到,因为那么多传统节目还没学成。我的任务就是争取把戏法艺术最大限度地传承下来,好的传统节目不要去改,而是应该不断地去丰满它。 (本报记者 翟志鹏 摄影 赵梵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