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大山里农民迷上跑马拉松 单振洪:我们村里的阿甘
//www.workercn.cn2014-07-08来源: 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奔跑中的单振洪,我们村的阿甘。

  一个大山里普通的农民,竟迷上了跑马拉松,5年花费两万元参加比赛20多次,被称为村里阿甘。他叫单振洪,盖州市杨运镇四道沟村农民,今年41岁。

  大山里农民迷上跑马拉松

  单振洪有两个孩子,大女儿17岁,小儿子才3岁。老父亲78岁了,当过兵,爱运动,身体非常好,能帮着家里家外地忙活。单振洪说他爷爷活到了104岁,95岁的时候还能上山打柴火。

  单振洪家里有5亩地,种了千余株葡萄,每年能卖4万多元,种地不剩多少钱,一家全指着卖葡萄的钱生活。

  单振洪在哈尔滨当过兵,1996年退伍后回家种地。也许是部队里留下来的爱好,单振洪喜欢打篮球,但是村子里没有篮球场,他就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到营口鲅鱼圈打球,2009年碰到球友有跑步者,于是开始跑步。 2010年参加鲅鱼圈的半程马拉松赛,跑到2/3处腿抽筋,后坚持完赛程。 “主要是刚参加这样长距离的比赛,没有专业科学的训练方法导致的。从那以后,我跟跑友学习,就好多了,成绩提高很快,也找到了跑步的乐趣。 ”

  从此单振洪就迷上了跑步,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参加了长春净月潭30公里越野赛、大连木栈道马拉松欢乐跑、沈阳首届50公里越野跑、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丹东国际马拉松比赛、长白山越野赛、鲅鱼圈马拉松赛、大石桥马拉松赛等等,几乎逢赛必去,每年参赛四五次,现在已达20多次,而国家规定每年只能参加两次,他已经严重“超限”。 5年来的花费已超出两万元,主要是报名费、食宿费,但他还是乐此不疲。

  “我不抽烟不喝酒,不会打牌玩麻将,跑上了,什么烦恼都忘了。一辈子就这个爱好,还是绿色健康的,是戒不掉了! ”单振洪说。

  晚上村里跑步成“必修课”

  单振洪开始在村子里跑步。每天的路线是,从家里出发,沿着门口的县道,跑到十公里外的镇子上,再跑回来,一般耗时一个半小时。

  单振洪只在晚上跑,白天要下地干农活,没时间,还有一个主要原因,他担心村里人看他的目光。尽管这样,他依然被村里人指指点点,有人说他脑子进水,有人说他神经病,有人趁单振洪跑步的时候,走进单振洪家,跟单嫂说,快带单振洪去医院看看吧。

  但单振洪不管这些,跑步、参加马拉松是他的目标与信念。他在自己的空间日记里写道:“我要走我自己的路,纵然很崎岖,纵然很陡峭,但我依然勇往直前。别让生命留下遗憾,回首时,我会大声骄傲地说:看,这就是我自己走出来的路! ”傍晚时分,村民都可以看到一个左手拿着手机,右手握着一个半斤重石头的人,旁若无人地跑着。石头用来防身,有时候经常有狗蹿出来。单振洪说:“农历五月份跑步是最辛苦的,天长了,这一个往返跑下来往往9点多了。特别是农历的下半月,因为是下弦月,天色昏暗,视线不好。 ”

  有一阵子,单振洪跑的时候,后面总有一些村里的小孩跟着跑,单振洪便降低速度,照顾他们,可是他们无力跑完全程,便在某个村口处等着单振洪回来。后来家长怕交通安全问题,一个个把孩子圈在家里了。但是单振洪成了他们的神,每次单振洪在村里走,总有一众小孩前呼后拥,捶背捏腿端茶倒水,单振洪摆脱不掉,也其乐无穷。

  单振洪就这样跑了5年,村里人习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了,如果某天没看着单振洪,反而觉得出什么事儿了。过两天碰着单振洪的时候一问才知道,单振洪去参加马拉松比赛了。当然毫无例外地问一句,跑多少啊?给了多少钱啊?

  单振洪说:“我媳妇开始也有怨言,耽误干活不说,还要花费,但时间长了看我这样坚定,也就理解了。 ”

  大赛拿过第三名

  单振洪荣誉证书奖牌拿了一大堆,可是从来没有奖金,单振洪参加的马拉松都是国际性质的,一二三名基本上都是非洲兄弟的事。

  去年的沈阳首届50公里越野跑,他获得第三名的成绩。去年的北京马拉松赛,人数超过万人,单振洪跑出个人最好成绩,3小时15分,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他说:“这届北京马拉松赛的男子最好成绩是2小时07分16秒,打破了历届纪录,为埃塞俄比亚的选手所创造,我能与顶尖高手同场竞技,已是莫大满足。赛场上心潮澎湃,很多比赛还有名人给我颁过奖。 ”

  今年5月初,他参加大连马拉松赛由于跑了4个小时超体力极限,将腿扭伤,现在还没恢复,刚刚结束的鲅鱼圈和丹东的比赛他是咬着牙去的,所以成绩不如去年。这几天,他还将去长春参加净月潭越野马拉松赛。单振洪的目标是明年参加香港的100公里越野赛,这是他目前参加的路途最长的赛事。但参赛费用需要5000多元,他正为这次赛事积攒费用和体力。

  他喜欢电视剧《奋斗》里的一句话:只要你的脚还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就是要不断挑战自己,做一个男人,就要顶天立地,纵横四海! ”他是这样诠释自己的坚持和爱好。(王爱民/本报记者/关艳玲 文/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