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聚焦

深圳特区四十年,三万人变两千万

他们和这座城

2020-08-28 08:38:4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05年,贺鹏麟参加深圳市汽车维修技师职业技能竞赛,获得汽车维修电工第一名,直接取得高级技师证书。技术带来的荣誉接踵而至,2012年,贺鹏麟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没想到高中文化的我能得到这份殊荣。”他说,是城市包容宽松的氛围和机遇成就了自己。

  这些年,贺鹏麟一直在研发盲区主动刹车系统,希望解决大型渣土车盲区事故多发问题。“渣土车走的地方通常比较复杂,传感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业内也没什么参照。我们2018年春天在小轿车上基本测试成功了,但换到大车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经过多次实验,他们终于定制出适用于近距离感应的雷达,在驾驶室右侧下方、前方保险杠两侧安装传感器,感应大型车辆起步和右转弯时盲区出现的人和电动车,自动刹车,避免事故。

  贺鹏麟认为,这就是他在这座城市“奋进的目的和自我实现”,“因为这保护的是每个家庭的平安”。

  颠覆者

  “世界是三维的,以后所有终端都能通过三维看懂世界。”创业初期,黄源浩说这话时,没多少人相信。

  光学测量博士出身的黄源浩曾用10年时间,辗转国际七个研究所,研究多个细分领域。“我从2002年就开始研究三维成像和测量,并且我认为将来一定会走进寻常百姓家。”基于这个信念,2013年,他在深圳创立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专攻3D传感技术。

  这是一家提供3D视觉传感器硬件和解决方案的公司,但起步阶段只有20人,其中五人负责研究芯片。

  在深圳留学生创业大厦一个26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穿着防尘服、戴着护目镜的黄源浩在办公桌上摆弄测量仪、记录板,从零开始打造自己的三维世界。“芯片、模组……每一个核心部件的研发,我们都是在这个空间里完成的。”他说,最开始每年投入数千万,但产品和收入都是零,最艰难的时候账上的钱只够维持三四个月。

  但复杂技术向来需要时间、努力和耐心浇灌。而黄源浩,还有更敏锐的市场眼光。2015年,他就判断在不久的将来,手机也会采用3D摄像头。其中,结构光方案的3D摄像头因在一米内近距离测量表现良好,是实现刷脸支付、解锁等功能的上佳选择。

  他们果断做出了结构光方案和原型演示产品,但国内手机厂商有些犹豫,“毕竟国内外还没有手机用这种摄像头”。转机发生在2017年9月,随着全球第一个搭载3D结构光摄像头的手机推出,短短20天内,国内就有3家厂商向他们抛出橄榄枝。

  根据自身规模,他们决定用所有资源和一家厂商合作,以保证质量。“客户的要求不是跟风国外技术,而是超越,这就要求我们的芯片更高效、功耗和成本更低、唤醒时间更短。”黄源浩说,这样的要求基本上“触及物理极限”。

  在手机摄像头领域试水成功后,他开始在智慧零售、智能制造、AR/VR、智能安防、智慧交通、工业测量等领域拓展,服务全球客户超过2000家。

  在资源、产业链和人才大量集聚的深圳,创新变现仿佛触手可及,但多年来,支撑公司前行的还是底层技术不断革新。目前,黄源浩团队已经在3D视觉感知主流技术进行了自主研发布局,成为全球少有在结构光、双目、iTOF、dTOF、面阵激光雷达5种3D视觉技术全面布局的企业。

  “在消费端看起来颠覆式创新的产品,背后的技术演进都是渐进的。”黄源浩认为,自己不是颠覆式创新者,但他想成为领先全球技术的颠覆者。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王建涛。他是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检修主任工程师。1996年中专毕业后,他进入大亚湾核电站维修核燃料装卸系统。最开始连设备上的英文都看不懂的王建涛,在工作的第10个年头,干了一件大事。

  2006年,他被调去维修发电机。一上岗就发现,维修发电机定子线棒是个辛苦又容易出错的活儿。定子线棒内部结构复杂程度堪比人体血管,检修至关重要。

  “以前测量它的绝缘状况前,需要把内部水分完全吹干。”王建涛说,“我刚参加大修的那次,已经过了10天,还偶尔能吹出点水。天天加班加点,也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折腾差不多半个月才测量合格。”

  那次之后,他开始琢磨专用工具替代人工吹扫。最开始自己画图、买设备、加工模型,搞了10年电气的他尚能应付,但随后的编程直接让他开始了漫长学习。

  接下来是怎样快速把水从定子线棒中全部吹出来,“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压力不够高,但太高直接威胁安全,抽真空又很慢……”想不出办法的王建涛决定做个透明模型来观察。

  他让同事用透明塑料做好线棒仿真模型,灌上水,装上进、出气控制阀。反复尝试自然吹、突然打开进气阀和突然打开出气阀三种方法。奇迹出现在突然打开出气阀时——“那时整个筒已充满了差不多3个大气压的压缩空气,出气阀突然打开,模型内就像一下子炸开了一样,气体和水混合翻滚着一起跑了出来!”

  开明的领导立刻请国内顶尖专家做了评审,并决定在下次检修中试用。当王建涛按下触摸屏上的“启动”指令,压力开始慢慢上升。“2.8、2.9、3.0,都3.0了怎么还没排气?”他探头向排气口看去,“嘭”的一声,大量的压缩空气混合着水雾喷了他一脸。

  接下来10年时间里,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改了多少次设计。改进到2017年第五代发电机定子线棒吹扫装置时,只用7.5小时就能达到绝缘优秀值。“这比原先的十来天快了好多倍,关键是全自动,不用人整天提心吊胆盯着压力表和操作阀门。”王建涛说。

  除了不断改进定子线棒吹扫装置,这些年他还发明了发电机抽穿转子激光安全测控系统、发电机转子多功能模拟装置等,发明创新共申请国家专利128项,帮助核电站在更加安全的检修基础上提高效率,节省成本。

  去年,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继续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深造的同时,他还负责“发电机检修与试验智能机器人”项目。“以前我们每年花大力气将转子抽出来检修,稍微磕着碰着损失都很大。”他希望在转子和定子之间的狭小空间内放入检修机器人,更加安全高效地完成这项工作。

  “目前全球还没有公司的机器人能实现定子表面清洁,槽楔故障处理、自动换槽等功能。”王建涛说,“我们不是在国外的基础上改进,而是从零开始,因为我们想比他们做得更好。”

  梦想者

  凌晨3点,热闹的城市逐渐“睡去”,陈用发一天的工作才刚开始。熬粥、煮豆浆、备菜……他经营的这家“左撇子早餐店”即将迎来第一波客人。

  倒米浆、打蛋液、淋调料,即使只用左手,他依然准确麻利、动作一气呵成。他并非天生左撇子。店名和他自己经历相关,因为右臂截肢,所有工作只能靠左手完成。

  1999年,不想在湖南老家挖矿的陈用发来到深圳打工,一下车发现地上没泥巴,他觉得自己来对了。他在南山区一家来料加工厂加工牛仔布,满是年轻人,三餐固定、生活有规律都让他感到兴奋。“好潇洒啊!”他感觉自己充满力量,工作也没有挖矿辛苦。

  这样的日子只过了半年。一个赶工的晚上,他的右臂不小心被卷进机器,19岁的年轻小伙顿时失去一只胳膊。

  “只想逃离”,陈用发迎来人生“至暗时刻”,吃饭拿双筷子都发抖。他在医院住了半个月,老板并不想在他身上花多少钱。如果不是工会的人告诉他,他甚至不知道还有工伤赔偿这回事。

  他住在一位好心的律师家里,并不知道自己未来还能干什么。官司打了两年,15.8万元、两个假肢,陈用发终于拿到了赔偿。

  “我仔细想了想,其实自己只是干不了重活,动动嘴和脑子还是可以的。”拿到赔偿后,陈用发联合工友们做一些公益,向受工伤的打工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一干就是七年。

  “到2009年那会儿,深圳的法律援助起来了,我们就没存在的必要了。”感觉已经完成使命的陈用发决定做点生意。

  他在龙华区一家早餐店门口租了一小块地卖豆浆,“刚开始做得真不好喝,而且产品太单一,生意一直不好。”

  后来他学会了做肠粉,改进汤汁,在早餐店加入了各式米粉和粥,逐渐红火起来。做了十多年早餐的陈用发如今操作熟练。“有次顾客要求15分钟内做好15份肠粉,不然就不要,我只用了14分钟。”他说,“只要看到别人把我做的东西吃光就高兴得很。”

  闲暇之余,他喜欢坐着四通八达的地铁到处逛逛,看看别的店铺怎么服务、别人广告做得好在哪里。曾经想逃离深圳的陈用发逐渐爱上了这里,“这里能让我一直学习,视野更加开阔,内心也更强大,我还能更多地去关心别人。”

  如今,他的女儿已经在店铺附近的牛栏前学校读书。“我在网上提供社保、居住证和房屋租赁合同等证明后,就把女儿的学位申请下来了,非常方便。”陈用发说,“政府每年还有7000块钱学位补贴,剩下3000多块钱的学费完全负担得起。我现在就想好好在这里生活,重要的是女儿也在身边。”

  偌大的城市藏着无数个坚强的陈用发,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安静、踏实地书写梦想和人生。

  王利军的梦想就藏在距离不远处的上围村,这是深圳一片还未被开发的客家居民村。不大的村庄里,一座座普通的农家小院被艺术家们改造得格外精致。去年,随便来走走的王利军觉得这里很漂亮,就直接住了下来。

  他在村里找了一个带庭院的房子,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生活。“我先把室内改造了一下,找来废弃乒乓球桌用作平时画画的地方。”王利军用自己的乳名“麦平”在这里建了工作室。平时给别人画画,闲暇时就到邻居家坐坐。

  “这里祥和得像个乌托邦,出去都不用锁门。但这里的艺术家们也不只是‘闭关’创作。”王利军说,之前村里有些破败的房子,经过艺术家们改造,变成了展厅,“我们想跟村民一起,把这里建设得更好。”

  涂鸦师陈传沛给村里的围墙涂满了墙体彩绘。他比王利军更早来到上围村,对这里的生活节奏早已十分熟悉。“我正在做一些乡村活化项目,上围的经历给了我很多灵感,这里不仅有艺术家营造起来的氛围,政府做的配套设施也很完整。”他说,“很多村庄面临人口外迁、祖屋荒废的问题,但我希望保留本土文化,重新展示给世人。”

  每天在外工作回到上围村,陈传沛才觉得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这里,看不到城市里的一切,却又属于这个城市,“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能够在这样的大城市有一处安静的交流地,夫复何求呢?”

  王利军希望,自己的绘画能在上围村落地生根。“这个城市那么包容,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梦想寄托的地方,而我就在这里。”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周科、黄垚)

1 2 3 共3页

编辑:孙仕奇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返乡“创客”加速乡村游复苏

    “疫情有所缓解之后,我这儿的民宿几乎每天都能订满。”正在院落里设计装饰的郭晨慧笑着说。她的家乡在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前进村,过去以种植业为主,村民生活清贫。

  • 办民宿做电商 藏族大姐小康路上劲头足

    庭前花草葱茏,窗外可见雪山。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错高乡结巴村,43岁的次仁德吉经营着一家名为玛尼石的精品民宿。当下正值旅游旺季,9间客房已经住满客人。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