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莫斯科:坐上暖心列车 体验旅途百味-聚焦-中工网

人物

聚焦

探访旅程最远、运行时间最长的北京客运段国际联运车队

从北京到莫斯科:坐上暖心列车 体验旅途百味

2020-01-16 08:53:57

  代代传承,联运车队用心做服务

  孙国祥说,这些年,车组成员一面经历自己工作、生活的苦与甜,一面对旅客悉心照料。“只要旅客有需求,我们绝不推辞。”他抿了下嘴角,神情认真。

  2011年11月18日,列车返程途中遇上过一位建筑工人,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等着回国接受治疗。

  车厢门口窄,担架进不去,怎么办?

  “不能让伤者在零下35摄氏度的站台上久等。”孙车长雷厉风行,几个人配合迅速拆除车门和二道门,让伤者顺利上车。当乘务员把自己做的饺子、面条端给工人们,伤者和陪同人员都眼含热泪,什么话也说不出,只紧握住乘务员的手,一个劲儿地摇啊摇。

  等快到北京,孙国祥又着了急。担架进去了又出不来,这可咋整?

  “当时的情况只能从车窗出来,那就要拆掉窗户和小桌,同时联系车站变更停靠的站台。”孙国祥说。车组成员迅速分工合作,立即与车站调度取得联系,顺利将列车的停靠站台调到了靠近窗户的单号站台。列车停稳时,列车员们已拆除车窗,救护人员也等在站台上,让伤者得到了最及时的治疗。

  和这种特殊事件相比,帮旅客在犄角旮旯里寻找失物,对联运班组成员来说则是家常便饭。但是有一次,旅客丢失的不是一般的东西,而是一个孩子。

  2016年7月31日,一位三十多岁的境外旅客带着五六岁大的儿子乘坐列车,途经俄罗斯叶卡捷琳堡时,却把儿子“落”在车上了。

  “我们当时马上联系了叶卡捷琳堡站,描述了该旅客特征,车站却说没有找到。”翻译员周湘峰回忆起当时,焦急地攥紧了拳头。车组成员们又赶快联系当地警方寻求帮助。孩子没有护照,如果找不到父亲,到站后将面临无法出站的难题。

  竭尽所能地寻找大人,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列车员们一刻不耽搁。

  在几天的相处里,男孩儿和列车员们越来越亲近。“他太乖了,不哭不闹的。”周湘峰有些心疼地说。

  紧张了一路,抵达莫斯科时,没想到漏乘的旅客早已经等在莫斯科站了。原来,这位父亲一发现漏乘,没有跟车站联系,却立刻买了机票赶到终点站。看到男孩扑进父亲怀里,周湘峰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临别前男孩儿回头恋恋不舍的一眼,周翻译记到了今天。

  随着出国游客中退休老人的比例日渐增多,照顾老人也成了国际列车的工作日常。

  “感谢您对我们的照顾,永远难忘。”这是于富田、闫绥华夫妇发给孙国祥的短信。

  两年前,80多岁高龄的夫妇俩前往莫斯科旅游。返程时,由于航空公司禁乘,老两口登上了孙国祥负责的那趟列车。

  飞机只需8小时,火车却要六天。老人年纪大了,心脏不好。孙国祥接了二老上车后,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位老人一路的生活起居。夏天天气热,他就不时地为老人们递湿毛巾、熬绿豆汤。这些事对老孙来说稀松平常,“当时就为了顺顺利利,没想到却结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常常问候。”

  “这是传承,照顾旅客跟照顾自家孩子一样用心。”北京客运段的宣传员张洁对我们说。从第一代联运人传到孙国祥这一代,再传到陈响这一代,这趟列车凝聚了代代传承的热爱和投入。

  “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走上了这个岗位,就得肩负起这份责任,担当起从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荣耀,让百姓乘坐了有荣誉感,让世界各国的朋友乘坐了都能认可中国的这趟列车。”

  陈响说这话的时候,笔者读出了两个字:使命。

  历久弥新,“老列车”变成了“新网红”

  这趟列车历经60年风雨,在近几年突然“火”了起来,带起一股“旅游热”。

  “这股热潮是从2012年的‘中俄旅游年’和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开始的。”列车长陈涛回忆,2016年,列车迎来了第一个旅游团,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每到5月末,旅游团几乎将列车上的位置“全包”,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说到“火”的原因,列车上的慢生活是其中之一。

  在采访的间隙,笔者走进安静的硬卧车厢,坐在舒适的下铺,想象着窗外广袤无垠的蒙古大平原、“长河落日圆”的戈壁和沙漠、幽静的松林和白桦林……明代著名学者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配着这样的风景,读一本书,没有事情来烦扰,想必意义已超越了学习知识,更是在满足当代人对慢生活的追求。

  车队书记唐鹏翔有时也会跟跑这趟列车,切身体会到旅途带给心灵的净化与震撼。“当你看到大平原时,会想到人是多么渺小啊!这就是诗和远方!”

  除了生活节奏慢,列车生活中的乐趣也吸引着旅客们。

  从2015年起,这趟国际联运列车,“国际列车迷”贾兆林已经坐了4次。他和列车员们都混熟了,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贾叔”。贾叔告诉笔者,他就特别喜欢待在列车上。

  车上晃晃悠悠的感觉,是乐趣。刚开始乘坐的两天还不习惯,后来他反倒喜欢上了这种悠然的节奏。贾叔笑说,“真的,下了火车还会睡不着觉呢。”

  用翻译软件聊出的情谊,更是乐趣。“这一路,我用翻译软件结识了好几个外国朋友。”贾叔骄傲地说。旅途中,一遇到有趣的外国旅客,不会说外语的贾叔就用翻译软件跟对方聊天。有一次,他认识了一个德国小伙子,靠卖画在全世界周游了6个月,这让生活潇洒的贾叔也自愧不如。

  贾兆林说,2020年夏天,他可能还会去坐这趟车。“之前坐这趟车认识的华人朋友住在乌兰巴托,老是邀请我去玩。”他故作责备的语气里,尽是对下次旅程的期待。

  从上个世纪驶来的国际联运列车,在经历了时代的飞速变迁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唐鹏翔欣喜地告诉我们,在不久的将来,K3/4次列车会换上全新的车体。笔者与唐书记约定,到那时,我们再来登上列车,乘上它,来一次亚欧大陆之旅,尝尝列车员们亲手做的饺子、听听草原上的蒙古牧歌、看看那美丽的贝加尔湖……(严冰 史静远 何玥 李晓涵)

1 2 3 共3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印度尼西亚归侨王文教:归国当无悔 羽球开路人

    近日,87岁的王文教获评“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他为中国羽毛球事业做出的贡献得到了人们的敬意。

  • 凤凰展翅的电竞少年

    即便没有训练和比赛,19岁的高天亮(Tian)也很少离开战队基地。这跟他在英雄联盟游戏里的角色迥然不同——游戏中,高天亮的角色是“打野”,这需要他游弋在地图的“野区”,为队伍积累经验和资本,迎接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灯笼大王”有本“大字经”

    屯头村66岁的白军平尤其忙,数九寒天,在自家院里忙得头上直冒汗珠子。别人忙,是因为订单太多。白军平忙,则是因为要做的灯笼太大。记者看到,他正在制作的一个灯笼,已经占去了三分之一的庭院。

  • 加拿大归侨黄诗予:多一份爱,多一份希望

    黄诗予已记不清这是她做过的第几个慈善项目、捐出的第几笔款。她希望,自己捐助的这项基金能“培养更多懂法之本质、执法之正义的法律学子,为国家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