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明:点亮万家灯火的蓝领工匠-聚焦-中工网

人物

聚焦

张黎明:点亮万家灯火的蓝领工匠

2018-08-08 09:07:22

  热心肠的“光明使者”

  2007年,“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身上的红马甲成为了他们的标志。他们发起了“黎明出发·点亮万家”惠民行动,张黎明把自己的手机号留在了社区敬老助残服务卡和街道便民服务手册上。从此,他和他的队员们就没了分内分外、白天黑夜,总是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他们为11个社区150多位老弱孤残建立了服务档案,为社区居民开展志愿服务近万次。

  细心的张黎明在日常服务中发现,一些老旧小区楼道没有照明,住的又多是老年人,出入不方便,还不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想尽办法找到了一种声光控节能灯泡,一年电费还不到两块钱。他主动找到社区,倡议发起了“节能互助·照亮邻里”公益行动。他拿出自己的1万元道德模范奖金,发起设立了“黎明·善小”微基金,倡议大家爱心捐款,用于购买节能灯泡、电线等材料,并组织服务队义务进行线路改造。同时,针对楼道灯由谁家接电这一问题,与居委会联手招募光明志愿者,得到了社区居民踊跃响应,大家纷纷要求从自家接电。“节能互助·照亮邻里”就这样开展起来了。这项活动从2016年启动至今,服务队共点亮了37栋老楼148个“黑楼道”,使得2000多户居民从此不再摸黑爬楼。可以说,黎明解决的,不仅仅是老旧楼道的照明问题,更是把供电企业、居委会和社区百姓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让更多的人点亮了心灵之灯!

  服务队成立11年来,张黎明和队员们凭借精湛的技术和真诚的服务,获得了“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各项荣誉130多个,赢得广泛赞誉,更架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天津滨海塘沽街道新城家园党委书记何丽说,别人的急事,张黎明比自己的事还上心;别人的烦心事,他都当作正事大事去办。大年三十,居民家电器短路,有“红马甲”;三伏天,居民家电表跳闸,也有“红马甲”;暴雨天,小区线路故障,还有“红马甲”。不处理用电问题时,人们也常常能看到张黎明和他的队员们,今天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买电,明天又去慰问困难群众。

  30多年坚持扎根一线

  说到奉献,张黎明总会想起工作初期,跟着老师傅们干运行、学抢修的日子。

  1989年的深秋,一场大雷雨后,“韩大线”219号铁塔绝缘子遭雷击,造成严重缺陷,张黎明随几位师傅奉命前去带电抢修,到达事发地点,抢修人员们发现故障铁塔下原先的小水坑由于暴雨已变成了一个大池塘,要想攀上铁塔,必须穿过这片水塘。然而按照带电作业规程规定,带电工器具和作业人员身上必须保持干燥。为了尽快恢复送电并保证带电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年近五旬的张连运和孟祥芳二位师傅毫不犹豫就跳进水里。两位师傅咬紧牙关扎稳重心硬是用肩膀扛住梯子架起了一座“人桥”,确保作业人员带着工具,不沾水从“人桥”上通过……当时,北方深秋气温已经很低,站在岸上都觉得寒风凛冽、瑟瑟发抖。老师傅们义无反顾的冲锋陷阵,给刚入职的张黎明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当了师傅的张黎明,每当回想起老师傅搭“人桥”的感动瞬间,都会无限感慨:“当年老师傅们为了快速抢险,为了他人安全,关键时刻甘做‘人桥’,这种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给我的感受不亚于看到电影里王进喜跳进泥浆所带来的震撼。是师傅们给我上了人生第一课。”三十多年来,这些回忆正是鼓舞着张黎明扎根基层、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初心所在。(劳动报记者王嘉露)

1 2 共2页

来源:劳动报
编辑:葛文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二混子”陈磊:在知识的角落里嘻嘻哈哈

    知识本身是迷人的,不管是变幻诡谲的历史,还是高深莫测的科学,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但各种术语和大部头的厚书往往让人们望而却步。积累知识一定要板起面孔做老学究吗?不一定。以陈磊为代表的一批人在试图降低人们的阅读成本——浅尝辄止总比望而却步要好。

  • 伊戈尔:用羽毛球逃离贫民窟

      南京羽毛球世锦赛上,一个叫伊戈尔的巴西男孩火了。贫民窟的出身、和南京的渊源,再加上南美首位世锦赛男单16强选手的佳绩,伊戈尔不火都难。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陈炳耀:“富三代”的创业路

      葛瑞博(Grab)是东南亚最大的网约车平台,业务遍布东南亚7个国家500多个城镇。回想起当初的创业,葛瑞博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炳耀认为是纯属偶然。

  • 对话马化腾 十问腾讯

      马化腾在深圳上大学时,常在校园里跑步。彼时若抬头望,既不会看到腾讯大厦、滨海大厦,也没有如今深圳高楼林立的天际线,校园外只有农田和农舍。唯一能预示一个商业帝国出现的,是他“那时脑子里充满了对外面商业世界的向往”。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