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王梦恕:对高铁的不客观评价让他动怒
//www.workercn.cn2014-07-17来源: 人民文摘
分享到:更多

  王梦恕把自己的这种执拗归结为坚持,“有些人是利益主义者,有些人是上面定了就做吧。但我觉得应该坚持真理,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我一定要说。”

  王梦恕,1938年生,河南温县人,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现任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铁总公司副总工程师,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了大瑶山隧道、北京地铁2号线等众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工程,以及国内多条海底、江河水下隧道的设计、施工。

  采访王梦恕的当天,记者先乘地铁1号线,又在复兴门转2号线,然后在西直门站下车,王梦恕所在的北京交通大学就不远了。说起这两条地铁,王梦恕和它们的缘分还真不浅。1965年1号线地铁开工,27岁的技术员王梦恕提出了贯通误差,这个重大发现让3万多张图纸重新进行了修改,工期推迟3个月。1986年,他在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工程中创造了浅埋暗挖法,不但节省资金1亿多元,还成功开启了地铁的新时代。

  时过境迁。如今,王梦恕为人所认识,更多是因为媒体上各种略显夸张的新闻标题。从2008年杭州地铁塌陷事故,到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再到2013年铁道部改革……每一次,他都会亮出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大多与主流意见不符,有学者站出来反驳,有民众在网上抵制,他很少辩驳,却也从未因此收敛。

  在屡次饱受争议发言的背后,王梦恕想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他的发声又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对于这样的发言,执政者、管理者、专家学者、普通民众,该抱有怎样的态度……这不仅考验着发言者,也考验着这个社会的心性与智慧。

  对高铁的不客观评价让他动怒

  在科技工作者和公共领域发言人这两重身份上,王梦恕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前者,但他还是被媒体称为“中国铁路代言人”。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他因为直言给自己惹来了麻烦。“动车信号技术和设备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人员和管理”,此番言论引起轩然大波,质疑声劈天盖地而来。

  几年后再次说起这事,王梦恕依旧很生气。让他生气的不是当时所承受的压力,“做人要学武则天,死后留块无字碑,任人评价。所以,我不在乎。但是如果大家都不说真话,社会就没希望了。”真正让他动怒的是对高铁技术的不客观评价,“机器设备和人工是相辅相成的,不是说设备一坏就要出大事故,很明显,这是责任问题。各个管理局不用专业技术人员,却把机车交给大学生。大学生不懂,又没经过系统培训,事故面前就慌了。我一直认为这才是追尾发生的根本原因。”

  事故调查期间,王梦恕去日本开会,一名日本专家告诉他,新干线有次出事故死了106人,本来是技术问题,硬说成责任问题,表面重罚了司机,私下却给了他很多补贴,就是为了保护技术出口。最后,那位专家撂下一句话:“你们是责任问题,却要说成技术问题,自己否定自己,这是不爱国的表现。”

  追尾事故后,中国高铁建设几近停滞,如今这种状况正在改变。王梦恕透露,中国正在构建全国8小时高铁圈。“除乌鲁木齐、拉萨外,所有省会到北京不超过8小时,省会之间也不超过8小时。”对此,王梦恕很满意,但对被热炒的铁路政企分开的改革,他又有了不同看法。“铁路是国家的生命线,不应该允许私营企业参加。有人写文章说铁路应该搞私有制、混合所有制,我明确反对,不但铁路,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都不能搞。如果一个企业既有公有制又有私有制,它很快就会因为利益的关系把公有制变成私有制,造成国家资产流失。”在他看来,“该垄断的必须垄断”,“垄断不是个坏名词,国家经济命脉必须要垄断。把这些国有经济给了私人,就不叫垄断了?”

  50年的工作经历以及感情倾注让王梦恕对交通这项事业爱之深、责之切。他可以赞誉、斥责、反思,唯一不能的,就是离开它。1995年,王梦恕成为第一批工程院院士,有单位以一个月3万元的工资挖他,他不干,“我去你那当花瓶啊?”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