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外交官夫妇:9年支教绽放最美乡情(图)
//www.workercn.cn2014-09-18来源: 贵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他们的乡情

  2005年。

  那一年,他60多岁,她50多岁,两人和很多退休夫妻一样,过着逛公园、看电视、下棋打牌的悠闲日子。

  但夫妻俩不愿过这种清闲日子,总想发挥余热,做点有用的事。

  本来就是贵州人的朱敏才常常念叨着家乡,贵州的美丽、贵州的贫困,对贵州,孙丽娜早就不陌生了,更让她和朱敏才一样,对贵州有了一份浓浓的乡情,对关于贵州的事特别上心。

  那一天,孙丽娜看到一则电视新闻:贵州毕节一个年轻代课女教师,背着孩子给学生上课。

  她被深深震撼。

  支教这件事,就这样提到了他们的议事日程。

  朱敏才就一句话;“行!”

  在北京,他们找到志愿者协会,因“超龄”而被婉拒。

  “先去了再说”。他们带上行囊,还是执意来了。

  在贵阳,同样被婉拒。他们没有泄气,致力为贫困山村教育事业做贡献。

  3个多月后,《贵州都市报》刊登了他俩因年龄大,“志愿”难成后,望谟、紫云、凯里等地政府和学校向他们发出了邀请,接到来自望谟的第一个电话,他们便迫不及待地答应了。

  他们的心愿

  贵州乡村生活的艰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而条件最差的,要数兴义市马铃镇尖山小学。

  位于半山腰的尖山小学,只有两间没有窗框的教室;80多个孩子,只有代课老师李云贵;两个班挤一个教室,“复式”上课,只开语文和数学课;苗族孩子们普通话都听不懂,更别提说了。

  朱敏才夫妇到来后,重新给孩子们排课,加上了英语、体育和音乐课,孙丽娜成了学校的“顶梁柱”,每周32节课。

  为减轻孙丽娜的压力,朱敏才也试着给学生上课,包括体育、英语和数学课。

  他们的寝室,与厕所仅一墙之隔,臭气熏人,夏天的晚上,睡觉要戴口罩;露天水池的饮水,不干净不说,还常“断顿”;去一趟镇上,单边要走4个多小时,去镇上购点物品,来回要两天,生活用品和蔬菜等食物都难以保证。

  连续劳累、营养不良,加上强紫外线刺激,孙丽娜视力受损,患上了慢性腹泻等多种疾病。

  “好,真棒,大家给他(她)鼓鼓掌。”这是孙丽娜上课时的常用语。

  孩子们受到鼓励,学习积极、进步很大: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说普通话、简单的英语,仅中英歌就学会了10多首,养成了刷牙洗脸等卫生习惯,懂得了见人打招呼等礼貌行为。

  2009年“六一”,尖山小学第一次过“儿童节”,学生们唱着新学会的中英文歌曲,带着朱敏才夫妇分发的食品,登山、照相、爬树、做鬼脸,比着“V”型手势,开心极了。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这就是夫妻俩的心愿。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