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国:做传统文化守望者-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周建国:做传统文化守望者

2018-03-09 13:20:49

  因为有江成之的辅导,又得益于产业工人的光荣身份,工厂里很快就有一批年轻的工人脱颖而出,成了上海书画社的工农兵作者,这个刻印组在上海也很快有了名气。一开始,这些年轻工人在刻印组活动时就是请江老师改改印稿,活动结束与他一起坐轮渡下班。过了一段时间,江成之便召唤了几个学生每逢星期天到他家去。此时,这些学生无疑是“幸运儿”,他们不仅能蹭上江师母烧的一桌好菜,江成之会悄悄地拿出珍藏的印谱,教大家用毛笔双勾的方法勾摹印谱。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这些工人学员们也像当年跟从王福庵学艺伊始的他一样,四处勾摹过眼之谱,然后剪贴成册,互相交流研究,获得进益。

  没有现在的拜师仪式,连学生送一盒糖都被退回,当时,江成之就是以这种“手把手”教导的简单朴素方式,培养出了一批工人出身的书法篆刻家。他一直强调学生应以秦汉印为师,却也不忘因材施教,让学生之间的风格逐渐拉开,不被老师的风格所束缚。很快,江成之的教学就开始显露成效。在那段时间,由他带领的上钢三厂工人业余刻印组风头之健,一时无二。中日邦交逐步展开之际,一次,一个日本工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要求上钢三厂准备一份代表全市工人的礼物。于是,江成之便带领着由工人组成的美术组,刻了一套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组印,并做成一幅印屏。这件出自工人之手的作品,其艺术境界之高雅使日本客人大感意外,为之叹服。不仅如此,那时,仅上钢三厂一家工厂里就培养出了两位西泠印社社员,不仅在西泠印社的社史上绝无仅有,也是沪上书法篆刻界的一段佳话。

  善假于前贤,博采众长

  如今,很多沪上篆刻家当年都曾受惠于江成之的无私指导,周建国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就在上钢三厂业余印刻组名气如日中天之时,还在江南造船厂工作的周建国,虽然对书法篆刻有着无限的热情,却暂时还没有这样的学习机缘。彼时,更喜欢文科的他,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所限,选择以不脱产的形式地继续学习深造。而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兴趣使然,周建国把大量的心思和精力放在钻研书法篆刻上,找机会就会去观摩展览,研究字帖。

  师者,父也。1984年,拜师学艺的机会来了。那年,在江成之的侄儿、如今已是沪上著名画家江宏举办的小型画展上,篆刻爱好者周建国遇到了成师。“我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来成师的亦静居拜访。当时,成师和颜悦色地问了我学习篆刻的起因,又认真仔细地看了我带去的习作。在一番‘望闻问切’后,我的心愿———能在名师指导下系统学习篆刻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终于实现了。”从此,周建国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另一种可能,有了另一番格局。

  然而,江门不易入,入门后更不易。“我把业余时间临摹的汉印拿去给成师看,他与印谱对照,重合90%以上,才算通过。不断临摹,几年下来,成师才允许我开始自己的创作,”周建国这样回忆他的从师学艺之路。而在刚开始创作时,江成之还会不断以“换字”的方式启发他:“这个字换成另一个字,或换掉两个字,怎么排?”周建国坦言,成师的记忆力非常好,对很多旧谱里的印章细节变化都记得非常清楚。如果他说要换个排法看看,那很可能说明这方印的排法和技艺还没过关。

  跟着成师学习刻印数年后,他才开始教周建国如何留意前人印面以外的东西。此时,成师为勉励弟子,给周建国写了“茧阁”两字。寥寥二字,其实大有深意。从字面来看,这与他名字的“建国”沪音相同,既可作别号,又可作室名,有包含对他早日破茧飞翔,完成艺术上的蜕变的期望。而周建国则在钻研的过程中,对老师的“茧阁”二字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按照成师的指点,周建国既会揣摩前人的印面功夫,又留意其边款跋语。不少印家虽未有治印的专门著述,但在其所刻印章的边款中,常常记录了他们治印的心路历程。周建国发现,其中语絮中有不少颇具独步匠心的真知灼见。“如果将这些印款纵横贯穿起来便会有更深一层领悟:历史上凡成功之印家,尽管他们中各自探索印学之道的方法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在其初始阶段都离不开一个‘善假于前贤’、‘作茧自缚’的过程,即努力临摹秦汉,取法前人,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从而为个性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最终借古开今,达到‘破茧化蝶’之境界。”

  所有艺术学习的过程都离不开“善假于前贤”、“作茧自缚”的过程,这些话成师也对周建国说过。努力临摹秦汉,取法前人,转益多师,博采众长。整个过程看似三言两语就能说完,但总是伴着漫长的枯燥、寂寞,又充满艰辛,很多人毕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而以赠印章的方式激励自己的门生,这也符合成师一贯将千言万语融入印章方寸天地的做法。

  传承有序是创新的基石

  “有不少同道会发问,如何能在艺术上树立自己的面目,这个问题从来都需要发问者花大量的时间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当年,我觉得自己小有成就,也问过类似的问题,而我的老师江成之先生给我的回答就四个字———‘水到渠成’。”

  周建国坦言,自己从成师的言传身教中受益良多。在教学生时,他也会像当年成师那样循循善诱,用“换字”的方式启发学生,点滴贴近成师真传。而更重要的是有“敬畏传统”的心,这是周建国在面向专业人士和职工大众的课堂上,一直反复强调的。“现在艺术圈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其实也不光在书法上,谁要是写得像法帖就代表着创作失败。在我看来,这纯粹是误导。”周建国言语之间尽是悠然,就像他的书法和印章,蕴藉沉着,却深藏着锋芒。

  有人说他老派,说他“泥古”,周建国对这些说法一向是一笑了之。在传承和创新上,他与成师的看法、理念一脉相承。“流传至今的篆刻作品大多经历了大浪淘沙,经久耐看。治印就像画人物肖像,端庄、匀称、落落大方者才能雅俗共赏。而狰狞、变形、五官走位者应和必寥。所谓传统樊篱的束缚,却能带来游刃有余的创作自由。”和成师一样,周建国也在恪守自己的艺术信念,甘愿背“保守”的黑锅。但事实上,一直以来都表示“只要继承好前人就很好了”的周建国,得成师的教诲,也在以谨慎小心的方式建立着自己的面目,大拙若巧,大变若稳。

  秉持传承有序是创新的基石,周建国因此也尤其喜欢有板有眼的京剧。在写字刻印时,他会躲进“双持轩”,在唱机里放一曲马连良的《借东风》,或者蒋月泉的《剑阁闻铃》。在嘈嘈切切,纷繁错杂的乐声、鼓声中,桌边的周建国只管走笔唤游龙。

  伯乐与千里马之间,需要两分缘、三分情、五分互为欣赏,所谓的三观要一致,传承才能传得下去。成师生前对这位弟子的认可则在另一方印上得以全然体现。在江成之封印前,他曾刻赠周建国一方大印:“糜砚斋再传弟子”。众所周知,糜砚斋是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的室名,说起糜砚斋,指的就是王福庵。而江成之则是圈内公认的,王福庵最器重的入室弟子,成师为周建国刻下唯一一枚“糜砚斋再传弟子”印章,其分量可想而知。

  如今,这枚大印就被小心地保存于周建国日日笔耕的“双持轩”之中。数年前的乔迁,周建国整理几千册的藏书和印谱,连装箱都亲力亲为,疲劳到视网膜脱落。幸而,经过眼科医生的手术,术后恢复良好,还顺便治愈了白内障,书法篆刻生涯没受影响。也就在此时,他对自己的使命看得愈发清楚。“有些人的使命是创新,我的使命就是全力学习,竭力继承,把浙派篆刻艺术以尽可能完整的面貌呈现给后来人,使浙派艺术生生不息,使其继续发扬光大。”周建国说,自己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总是把成师赠予那枚大印拿出来翻看。“这枚印章其实已经刻在了我的心里。”

1 2 共2页

来源:劳动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2017让我们一起回味朋友圈里那些感动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马建中委员:别老拿中医说事儿

      “每天早晨,楼下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几十个老年人站在树下,等着去听课,一打听才知道,老人们是要去听中医讲保健养生的课,还会免费赠送中医药,治疗失眠多梦、气喘胸闷、耳鸣耳聋、腰酸腿疼等各种老年病。”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小组讨论会间隙,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听一位记者讲述了她的一次暗访。

  • 华茜:电商创业让更多人识“黔货”

    “电子商务引领世界潮流,年轻人如果能够找准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我相信一定可以有很好的发展。农村电商发展迅速,让华茜更有信心, “通过发展电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识‘黔货’”。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