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玺:书写生命的记忆-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陈玺:书写生命的记忆

2017-11-03 13:10:48

  直到高中,陈玺都是在村里求学。1985年,陈玺考上了武汉大学,第一次离开家乡,当时忐忑的心情让他至今难忘。“离家那天,我披着家里仅有的一件雨衣,家里人穿着水鞋,挽着裤腿,披着塑料纸,用棍子抬着箱子,踉踉跄跄地把我送到沙石公路边。”坐在车里,望着雨雾中逐渐变小的家人和村舍,陈玺惊觉,从此家乡便成了故乡。

  经济学硕士毕业后,陈玺曾在华南师范大学任教。1994年,陈玺来到东莞之后在政府任职,主要从事机关法制工作。即便是在求学时,陈玺也只是沉迷于科学哲学,主要思考社会领域的非线性机制,将“耗散解构理论”应用于经济和认知领域。“我曾梦想要当科学家、老师等,少年时代有诸种版本的梦想,唯独没有作家梦。”陈玺笑着说。

  2 阅读打开感性的窗口

  年轻时的陈玺专注于理论研究工作,理性的思维束缚住了他内心的感性,让他对文学一直不感冒,阅读时选择的大多数是法学、科学、哲学等专业性较强的书籍。后来,他的孩子上大学修了《中国文学》的课,为了能和孩子有更多交流,陈玺开始重读鲁迅、莫泊桑等作家的作品。“人的心态随着年岁的增长,就像是季节在变幻,经过春天的萌发、夏天的高温发酵到达秋天,人到中年,宛如秋天的夕阳,平缓而纯美。”

  在读到鲁迅笔下对故乡的描述时,陈玺心中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情感一下子便被激发了出来,沉寂在心里的文学情愫也渐渐萌发,他开始试着将儿时的记忆敲打在键盘上。“有些作家是通过外在的刺激,设计几个人物,再构制些情节将故事演绎出来。对于我个人来讲,写作应该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悸动达到一定积累后,通过文字释放出来的能量,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涌动。”

  陈玺对生活的挖掘由近到远,先出版了38万字的长篇社会小说《暮阳解套》,后又陆续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作家》和《飞天》杂志发表多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转载。今年6月,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一抹沧桑》出版。此部作品近80万字,陈玺将自己的真实经历揉入小说,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写了几个农村家庭的故事,侧面展示了几十年来故乡的变化。

  陈玺创作时,总会带着特殊的情感。写《一抹沧桑》时,他常被故事中的人和事触动,多次哽咽。《一抹沧桑》中陈老四与晴儿的乡村之恋阻碍重重,晴儿最终远嫁外乡。但为了能看到晴儿,陈老四只身到外乡给豆腐坊打工。腊月初八,晴儿难产死了,陈老四摸黑到晴儿坟前痛哭流涕。写到这里时,书里的陈老四在腊八夜的荒野中痛哭,而现实中的陈玺则在深夜的家里流下眼泪。

  3 以文学追忆似水年华

  乡土文学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多是作家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陈玺所写的《一抹沧桑》被评价为“少见的厚重扎实的乡土文学”,出版社曾评价说:“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是一块厚土,已经有贾平凹、陈忠实等大作家众多的浓墨书写,但本书依然有一种魅力,洋洋近百万字,读起来不嫌其闷”。

  虽然不是专业作家,但陈玺写下那洋洋洒洒的80万字,却着实让人好奇,里面到底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乡愁?

  “我从十几岁就离开了那片黄土地,与故乡渐行渐远。但儿时的记忆如同电脑的初始系统,随着年岁增长,小时候家乡存留在脑海里的人跟事,就不时会在脑海里漂浮。这些年,每次回乡探亲,都会发现村子里的变化。”陈玺感慨道,故乡的记忆就像一坛老陈醋,尘封了三十年。随着社会的磨练,再回望,慢慢发现自己对人生的感怀,对故土的眷恋,始终在心里。

  没曾想过,与文学甚少交集的陈玺会选择用笔头来记叙自己对故乡的情谊。“有些人看到家乡的老照片时会很激动,回忆起童年的往事,可能眼睛还会湿润,身为那个年代走来的我,想用文字将它记录下来,既能让同辈人回味,又能告诉后世那些发生过的故事。”虽然写的是小说,但书中的乡土民情和人物都是陈玺亲眼所见,“是那些记忆中的故事推着我的笔头在动,而不是虚构出来的情节”。

  4 用真实细节击中人心

  陈玺称自己的写作文体属于现实主义写作,作品中“哪怕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是虚构的”。“我希望在写作过程中,把那个年代人们的淳朴,农民与土地的情感原原本本地写出来。这份感情只有在那里生活过的人才能体会,而在写作中,则是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展现。”

  著名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在评价陈玺的作品时说,让他惊讶的是,在陈玺的著作中,农事劳作的细节如此逼真、风俗人情的场景如此有趣,乡间各色人物在时代变幻的关口,一个个升浮沉降和悲欢离合的命运是如此真实。这样还原历史生活的笔墨,对一个尚属年轻的作者而言,颇为难得。

  在《一抹沧桑》中,陈玺连割小麦怎么割,北方的饮食如何制作等生活场景都一一细致刻画,“虽然我是在写小说,但里面的乡俗民情和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我必须尊重家乡这片土地,尊重真实的历史。这是对于自己成长历程的一个交代,也是对故乡的一个交代。”陈玺在创作时隐去作者的主观性,为书中人物提供一个舞台,大幕拉开时,每个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

  对陈玺来说,文学就像揉面,得在生活的历练中将面揉好,用智慧的清泉搓洗,端出来的是一碗酸辣飘香的面筋。写到陈老五被冤,被民兵连长吊在树上严刑逼供时,其间的对话、动作的描写,一来一回、循序渐进。“陈老五的事情是真人真事,他是我的一个长辈,用刑的过程我是亲眼所见。在作品中,陈老五其实代表着农村善良、坚忍一类的农民。”陈玺说道,就像打算盘一样,如果任意拨弄人物的命运,更改他的轨迹,读者看起来可能更有吸引力,但却背离原本真实的路径。“连文中的对话都是真实的,我只是将其记录下来”。

  5 让写作装点业余生活

  作为工商局副局长,陈玺分管工商登记改革等工作。近年来,他分管的东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已成为全国典型。今年4月,东莞因“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工作及时到位”而被国务院通报表彰。

  谈及对“公务员作家”这一身份的看法,陈玺引古喻今,认为作家并无身份之分,“譬如唐朝贤相贺知章、张九龄,不仅政绩卓著,其诗作也入了《唐诗三百首》;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下之乐而乐’名句的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也是位写出很多佳作的文豪”。陈玺说道,“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以文学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式,并不会因为身份不同而限定思维”。

  陈玺认为,他的本职工作和文学创作,是相互促进的。比如,写作时需要进入角色,体会角色身份的悲欢疾苦。而工作时也会进行这样的换位思考,从办事者的角度来思考工作,“比如做商事制度改革的时候,要想着如何更贴近我们的服务对象,促进便民、合理的服务改革”。

  作家创作时没日没夜地奋笔疾书,而陈玺却要在公务繁忙之余从事文学创作,怎样才不会影响工作呢?他回答道:“每晚八点半到十一点,是我给自己规定的写作时间。白天上班,晚上闭门写小说,不会影响我的本职工作。写作时整个身心投入进去,有一种释放的快感。”

  写作让陈玺在工作时学会了换位思考,而工作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素材。其创作的社会小说《暮阳解套》,没有刻意强化社会的厚黑,营造戏剧性冲突,更接近现实生活,这种真实让他的书一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陈玺说道:“我在广东工作生活了三十年,在我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适逢广东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刻,我正在筹划一部反映这个波澜壮阔变革的新长篇作品。”

  人物简介

  陈玺,1966年生,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中作协会员,律师。1989年起在华南师大任教,2007年至今任东莞市工商局副局长。著有长篇小说《暮阳解套》和《一抹沧桑》,其中《一抹沧桑》是东莞市2016年度的文化精品项目,获东莞荷花文学奖。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作家》和《飞天》杂志发表多篇小说、电影文学剧本。(麦炜源)

1 2 共2页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牛文娴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快评

娱乐 · 体育

  • 火箭大胜 周琦“开张”

      在今天休斯顿火箭队客场以119比97大胜纽约尼克斯队的比赛中,我国球员周琦拿到3分,实现NBA生涯得分零的突破。

  • 沃斯:电影《007》里的特技替身

      “世界飞行者大会”开幕在即,11月2日上午,在大会会址——汉南通航机场,几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跳伞运动员进行了试跳。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