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农民作家周春兰:生于土地,扎根土地
//www.workercn.cn2014-06-0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没什么条件读书,但这些都没能难倒周春兰,十几年间,她从一个农民变成了湖北省文学院的签约作家。在不久前的“书香中国万里行·襄阳站”启动仪式上,襄阳籍农民作家周春兰作为全民阅读的代表跟观众们分享了她的写作经历。

  今年50岁的周春兰家里世代务农,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她很难读到书,特别是好书。周春兰说她读到的第一本文学名著是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一个捡破烂的送给我的,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想来想去买了包好烟作为还礼送给了他。”

  谈到最初的写作动力,周春兰坦言:“两个孩子读书,且多病,我一直渴望用自己的双手换来一年的好收成,但却依然贫穷,除了自卑,我更多时候是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1997年,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周春兰开始写日记,渐渐地日记开始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一次偶然的机会,姑姑看到了她写的诗歌,便鼓励她去投稿,这样也就有了周春兰第一篇见报的短诗《谁能与我同行》。

  有了印刷成铅字的处女作,周春兰倍受鼓舞,开始利用更多的农闲时间看书写作。但是她的家人对此很不满,觉得她不务正业,丈夫几次抢过她的纸笔,扔在院子里扬言要烧掉。村里人也对她冷嘲热讽,说像她这样的人能写出什么东西来。面对这些困难,周春兰没有放弃。每天照顾孩子,侍奉公婆,干完农活之余,她利用仅有的空余时间看看书写写诗。

  2000年,在广州打工的周春兰无意中买了一本《江门文艺》,这为她打开了另一种文体——小说的大门。“我至今仍记得那是我看的第一篇小说,叫《请看着我的眼睛》,我觉得写得特别好,回去后我就模仿这篇小说写了《尘埃》,后来发表在《青年文学》上。”

  2007年,从报纸上得知著名女作家方方当选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的消息之后,周春兰提笔给方方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自己的两篇小说。但寄了信之后,周春兰立刻就后悔了,“我觉得我太不自量力了,而且方方主席那么忙,能看到我的信吗?”出乎周春兰意料的是,方方不仅看到了她的信,而且很认真地回复了她。更好的事情还在后面,2009年湖北省首届农民作家培训班开班,周春兰被选为32名学员之一,而省作协还将从这32名学员的作品中选出10部出版。“我很幸运,后来被选中了,三年时间修改了六次,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折不断的炊烟》终于在2012年成稿出版。”《折不断的炊烟》共24万字,是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周春兰朴实无华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小说主人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说起自己的创作经历,周春兰非常谦虚,一再表示自己只是比较幸运而已,每走一步都有贵人相助。

  随着周春兰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她的丈夫和孩子开始为她感到自豪。村里人也开始用羡慕的眼光看待她,甚至还有村民跑来向她学习,也想写书出书。“过去我写作是为了发泄不满,现在我不这样想了。很多人写作图名图利,但是我觉得写作改变的是我的精神状态,我现在不再那么自卑了,每天都很充实。”

  目前,周春兰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庄户人家》业已完成。提到未来,周春兰笑着说:“只希望能够安心地写作,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油盐酱醋、酸甜苦辣,做一个用笔书写农村人生活的地道农民即可。”是的,生于土地,息于土地,沿着土地的根寻找自己的归宿,这就是周春兰作为一个农民作家最朴实的心声。

    (赵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