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于会怀:一位种粮大户的隐忧
//www.workercn.cn2014-01-12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位种粮大户的隐忧(乡村观察。粮食生产积极性调查①)

    编者按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调动和保护好粮食生产各方积极性非常重要。《新农村》周刊从本期起推出一组“粮食生产积极性调查”。本期刊登种粮大户的故事。种粮大户愿意种粮吗?种粮有利可图吗?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种粮积极性?敬请读者关注。

    人物:于会怀,辽宁省辽中县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梦想“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组建了沈阳市会怀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乡里乡亲入社致富增收。

    目前,于会怀的合作社耕作水稻面积达到3万亩,采用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选购优良稻种等方式,从种到收实现全程机械化。现代化的耕作方式让他们的水稻亩产去年达到1400斤。

    生资涨价快,种粮补贴未与农业生产完全挂钩,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在辽宁省辽中县六间房镇,于会怀和他带头组建的合作社迎来了第N个丰收。对于会怀来说,这似乎并不值得特别骄傲。去年,在于会怀眼里并非风调雨顺,“晚春,导致春耕错过了1—2周的最佳时期。我们用大棚育青苗、机械耕种,赢得了时间,保证了单产。”

    正是采用了现代化的耕作方式,让丰收得到了延续。“统一选购优良稻种、大面积连片机耕、科技种田等都使水稻的平均亩产得到了提升,可达1400斤”,于会怀说。

    在与于会怀的交谈中,觉得在他的心里深藏着一丝隐忧。“亩产增产100—150斤,按理说农民该增收200—300元。可目前情况是,亩产增加了,收入还是原来的样子”,老于忍不住想唠上两句,算算这笔账,说说这个理。

    于会怀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个人承包了1万亩稻田,同时又筹建了沈阳市会怀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附近农民入社。如今,合作社耕作面积达3万亩,采用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的模式进行操作。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说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了。中央出台不少惠农政策,但这些年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于会怀认为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是制约农民致富和种粮大户发展的重要原因。

    于会怀算账,化肥、柴油等平均都上涨了30%.化肥如今的费用大概是180—200元/亩,柴油三年间由5元/升涨到了8元。人工费用上涨更快。机械收割一亩地加上脱粒和运送到家,费用仅需90元。但如雇人,同样的过程至少要150元。技术工种工资上涨更快,农机驾驶员一年的工资差不多要四万元。“这些费用真是让我们有点吃不消啊!”

    “种粮不是有补贴么?”

    “中央是出台不少补贴政策,除粮食直补之外,从2006年起又实行了农资综合直补。这些政策我们种粮农民是真心感谢。可是这些补贴是按承包面积,直接补给土地承包者,并非像我们这些耕种流转来的土地的实际耕作人。村里别的农民把土地转包给我们,除了能收取租金外,各种补贴也打到他们账户上,不种地也能拿补贴,这对我们真正在种粮的人的积极性多少有些挫伤”。

    虽然说农业补贴与粮食生产并未完全挂钩,但对此于会怀也没有更多的芥蒂,他希望农民能够得到更多实惠,也希望农民能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对于各种生产资料的上涨,他认为也是大势所趋。但是粮食价格上涨过缓,却让他有话要说。

    “如今种粮是比以前有利可图了,但水稻价格这两年一直维持在1.5元/斤,单靠增产增收,肯定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于会怀说。“虽说粮价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可俺们农民还是觉得粮食价格‘跑’得太慢。”

    缺少收储技术和设备,导致粮食质量受损,农民可能因此减收

    冬日里,人工收割的稻子被扎成一束束的金黄立在田间,黑土地再次裸露在北方的严寒中。

    在六间房镇许家村,随处可见农家院里铺着塑料布,上面晾晒着稻谷。“要把稻谷的含水量降到一定标准,才能进行储存”,沈阳市会怀农机服务公司的于永辉告诉记者。

    于永辉说,“相对于往年,去年的年景并不太好,秋收的最好时间仅有三五天,但耕地面积这么大,不可能那么几天就把水稻收割完。去年稻谷的含水量尤其高,个别地块的稻谷含水量甚至达到了80%.”

    “冬天虽然水分大些,但是温度低,不易发霉长毛。如果不及时卖掉,稻谷在农民家中存放一冬,等开春气温回升后,稻谷就极易发霉,‘坏粮’的几率就很大了”,于永辉对此有点担忧。

    于永辉说,目前农民储粮都在自己家中,稻谷的含水处理,也仅仅是通过晾晒的土方法,没有任何烘干设备和仓储空间。但是,即便晾晒过了,稻谷含水量也不可能完全达标,农民将水分含量依然过高的稻谷存放家中,一旦发霉,粮贩子就会借机压低价格。

    于会怀分析,这凸显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农民虽然增产了,但是因缺少相关技术和设备无法烘干稻谷,导致了减收;另一方面,粮贩子收购“坏粮”后,将其混入好粮中,有可能会使以次充好的粮食进入流通环节。

    于永辉是个80后,10年前曾在日本进行了农机方面的学习。他说,日本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稻谷,为了给新打下来的稻谷进行烘干,每相隔五公里左右的村庄,就会有一个烘干厂。稻谷基本是收割后就直接拉进烘干场,烘干后再进行储存,能够有效避免稻谷因水分过大而发霉。“但是我们这十里八村的,一家烘干厂也没有,只能继续使用晾晒的土办法”。

    于永辉建议,国家能不能设立一些试点,在稻谷主产地建设一些烘干厂,把新打下来的稻谷进行烘干,降低水分,既能保障农民不因“坏粮”造成损失,又能为流通环节粮食质量安全打下基础。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