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阿依”们的夏天

大凉山孩子被脱贫攻坚改变的暑期生活

2020-08-28 08:31:4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搬下山的人们,住进了有彝族传统建筑风格的新社区,楼下处处是绿油油的草坪,连5岁孩子都已知道“乱踩草坪是不对的”。到了晚上,居民楼上亮堂堂的灯光,点缀着大凉山的夜空。

  就在五年前,柳勇平刚刚到昭觉县解放沟供电所当所长时,“太阳一下山,山上就是黑黢黢的。”他说,“这几年大力推进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终于让娃娃们的台灯亮了起来。”

  而依靠“控辍保学”“一村一幼”“学前学普”等教育扶贫工作,大凉山也已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的“病根”。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凉山全州小学阶段净入学率达99.74%,初中阶段净入学率达98.74%。“该上学的一个不少,已上学的一个不跑”,不再只是一个口号。

  在这个暑假,洛古阿呷的生活也“敞亮”起来。在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新村定居点,15岁的她坐在白色新书桌前,已经开始预习初三的语文和历史等课程。

  “家里条件不是很好,舍不得报辅导班。我找一个姐姐借了教材,先自学吧。”洛古阿呷说。

  孩子们多彩的崭新生活,让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党支部书记、54岁的吉色次哈很羡慕:“小时候,土坯房里两块木板一搭就是床,有的家庭用竹席铺在地上睡觉。早上八九点钟走路上学,到学校已中午12点,只上两节课就得往家赶。晚上看书只能凑到火把前,油烟熏得眼睛痛……”

  改变不止于此。

  这个夏日,如果驾车行驶在大凉山深处,处处可见重型牵引车盘旋在7度坡的山路上。这些车辆,有的正在给西昭(西昌至昭觉)高速公路建设添砖加瓦,有的正在为群山之巅运送风力发电机桨叶。借助网络基站等通信设施的不断铺展,互联网和4G在不经意间也来到大凉山孩子们的身边,用手机上网课不再新鲜。

  15岁的女孩阿西,这个暑假就忙着用舅舅家的电脑上网课。“我喜欢化学,请老师帮我找了一些网课,自学初三的化学课。”阿西说。她来自喜德县乐武乡的一个贫困家庭,最近才搬到县城附近。

  “堂姐堂哥都考出了大山,我好羡慕他们。我也要努力,将来为爸爸妈妈买一座大房子,不要再这么辛苦。”阿西的暑假,忙碌而充盈。

  大凉山里的职业“预科班”

  没有完全一致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成长路径。这个暑假,当阿作正期待装着录取通知书的EMS信封时,比她小得多、才上初二的热科比子,已在参加暑期职业培训班。

  热科比子是凉山州布拖县拉达乡海博村一个贫困户家庭的小儿子。他个头不高,也很瘦,但胳膊上的肌肉很结实,骨头硬邦邦的,说话的时候常常低着头,比其他小伙伴要羞涩一些。

  “从老师那里听说县里有暑期培训班后,我就铁了心地要来。”在培训班的小食堂里,热科比子说,“以前暑假忙完农活,天天就是吃和睡。我可不想像以往那样浪费时间。”

  “我脑瓜子不好使。”他指着脑袋画着圈儿说,“哥哥上大学用的是贷款,家里供他很不容易。我以前调皮得很,班里排名特别靠后。现在长大了,挺内疚的。所以,我想提前来上保安培训课。如果明年考不上高中,我要早点出去做活,帮帮家里。”

  能让热科比子这名“差生”心动的暑期培训班,就是布拖县这两年针对贫困地区孩子做的普职融合培训。

  为什么要弄这个培训班?“教育不能局限在精英教育,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布拖县阿布泽鲁小学校长孙可认为,“要创造条件,尽量早地教给他们一技之长。长大后,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有尊严地活着。”

  作为一名来自四川省江油市的扶贫干部,布拖县委常委、副县长吕勇的观点跟孙校长一致:“我们要考虑到,有一些孩子不能顺利升入高中,有的不能考上大学。他们怎么办?怎么融入社会呢?一旦走出校门,却没有稳定工作,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不仅容易返贫,更可能成为社会隐患。”在他看来,“稳就业,稳就业,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提前处理好。”

  出路在哪里?

  去年,吕勇带着在布拖县对口支援扶贫的江油市的干部们,与布拖县教育部门等“碰撞”出了一个主意——普职融合培训。

  所谓普职融合,就是在暑假里,由江油市多个社会机构和教学机构提供教培老师,以布拖县贫困户家庭的初中高年级学生为重点培训对象,通过15天左右的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初步掌握美发、烹饪、电焊和保安等技能。等到初中毕业时,学生们如不再继续读高中,就可以凭借学得的技能,大大方方闯世界,在社会上谋一处立身之地。

  “这算是‘预科制’的职业培训吧。”吕勇说,“就像易地扶贫搬迁下来的贫困户,接受了职业培训后,找工作时自然好找一些。孩子们也一样,总不能只卖力气吧?”

  对贫困户家庭来说,暑期普职融合培训是免费的,包吃包住,孩子们可以拎包入学,很省心。对一些好苗子,培训班还会组织他们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去年首批接受培训的130个孩子中,已经有95个拿到职业技能证书,找工作时底气更足了。

  “即便孩子们以后不从事相关职业,在这里学到的知识技能也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帮助。”吕勇介绍说,“在培训结束后,我们会把美发工具发给学生带回家。他们回去后就可以给亲友们理发了,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移风易俗。”

1 2 3 4 共4页

编辑:孙仕奇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返乡“创客”加速乡村游复苏

    “疫情有所缓解之后,我这儿的民宿几乎每天都能订满。”正在院落里设计装饰的郭晨慧笑着说。她的家乡在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前进村,过去以种植业为主,村民生活清贫。

  • 办民宿做电商 藏族大姐小康路上劲头足

    庭前花草葱茏,窗外可见雪山。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错高乡结巴村,43岁的次仁德吉经营着一家名为玛尼石的精品民宿。当下正值旅游旺季,9间客房已经住满客人。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