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明星-正文
朱亚林:高压线路上的“清道夫”
//www.workercn.cn2014-01-1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梦·劳动美 寻找最美一线工人】

朱亚林:高压线路上的“清道夫”

 

  人物检索:朱亚林,34岁,国家电网冀北电力检修分公司输电检修中心运检一班班长。他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标准化班组”、“学习型班组”等荣誉。

  1月10日,北京房山区良乡。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朱亚林只穿一套薄薄的灰色工装,在一群包裹着羽绒服还瑟瑟发抖的记者们中间,个子不高的他愈发显得身形单薄。

  “早就习惯了,经常要负重爬铁塔和线路,穿多了不方便。” 朱亚林笑着说,“我这样的个子,最适合我的岗位了:爬铁塔和走线路有优势!”

  朱亚林眼下正带着团队维护京津冀电力供应线路中575公里500千伏超高压线路和1475基铁塔。

  2004年大学毕业后,朱亚林来到北京超高压公司输电处工作。出身农村的他,本以为到了大都市,但进工区的第一天,这个“梦想”就破碎了。

  “工区周围全是农田,这跟我的老家有啥区别?我和当时一起分配过去的‘小伙伴’们简直惊呆了。”谈起当时的感受,朱亚林调侃道。

  其实,一线班组的艰苦,朱亚林早有心理准备。但实际工作中的艰辛程度,还是让他始料不及。他所在的单位,维护着85条、总长8617公里的500千伏超高压线路,分布在华北平原和燕山山脉,工作就是维护线路设备正常运行。他的足迹,随着线路走廊蜿蜒伸展,遍布华北大地。

  太多的第一次让他刻骨铭心:第一次钻玉米地,又闷又热,浑身沾满毛毛虫,又痛又痒,玉米叶划伤胳膊、脖子,疼得不敢沾水;第一次徒步进山区,荆棘遍地,下不去脚,花几个小时巡视一基铁塔;第一次过沟壑,眼看着铁塔就在眼前,就是过不去,愣是绕一个小时才跨过去;第一次砍树,手上磨出多个血泡,疼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第一次验收线路,在几十米的高空线路上一走就是一天,晚上做梦都在导线上晃悠……这些第一次,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变成了常态。艰辛,构成了他工作生活的主色调。

  工作第4年,朱亚林担任了检修班副班长。到检修班组第一天,他到神保双回线路参加安装防雷装置。每天负重30公斤以上的工器具材料,爬行在涞源地区的高山大岭中。没有路,他用脚自己开辟;没有暖汤热饭,他用矿泉水、面包代替;没有床铺被褥,他和衣卧地而眠……这边还没结束,他又投身到历时半个月的源霸双回停电检修中。

  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像一条条长龙在半空中蜿蜒,而导线内的强大电流,像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朱亚林在“长龙”上作业,与“虎”共舞。线路上一些需要及时处理的小缺陷,不可能停电作业,带电消除缺陷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任务。野外、高空、带电、频繁、长期,多种元素融为一体,让超高压带电作业成为一项艰险的挑战。

  朱亚林的工友现场为记者演示了高空线路作业。透过望远镜,只见身着防护服的工人在4根电线中倾斜着身体灵活地行走着,唯一的防坠落措施是一根连着电线和身体的绝缘绳。在单线上作业时更加惊险,周围无所依托,似乎一阵风就会把那个灰色的身影吹落下来。

  朱亚林不仅肯吃苦,还爱动脑子。在分公司设立的“朱亚林创新工作室”,记者看到一个“小蜜蜂”无人机。这个“小蜜蜂”也是朱亚林工作中的“亲密小伙伴”——利用无人机巡线,可为他们的工作省了不少事儿。而这项技术得以研制,也正是缘于朱亚林。

  原来,在长期的跋山涉水巡线过程中,朱亚林冒出一个类似幻想的冲动:能不能研制一种飞行器来取代人工巡线呢?2009年,这个大胆的想法,被他以合理化建议的形式提出来。建议得到公司高度重视,一个项目研发小组成立了,朱亚林成为研发中的重要成员。如今,多旋翼无人机巡线技术已应用到实践中。这架无人机被誉为“会飞的望远镜”,让传统的线路巡查作业实现了从“人工”向“智能”的飞跃。

    (中工网记者 陈晓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