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带领团队,推动我国大望远镜相关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www.workercn.cn2014-06-2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毅然回国

  “我想法很简单,国家需要,我就回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投入巨资,进行光学、射电、空间各类天文设备新一轮的“巨型化换代”。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和苏定强提出了中国开展大规模光谱巡天的战略思想,并创新了国际上新类型的大视场兼备大口径的光谱巡天望远镜——中星仪式主动反射施密特望远镜LAMOST。

  彼时,崔向群正远在德国慕尼黑,参与研发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光学望远镜——4架8.2米口径光学望远镜(简称VLT)项目的工作。

  王绶琯和苏定强都认为学术能力强且经验丰富的崔向群非常适合回国承担中国研制LAMOST的重任。于是,1993年,苏定强院士给崔向群写了一封信,邀请她回国。

  收到信后,崔向群并没有犹豫,很快决定回国。“我想法很简单,只是觉得国家需要我,我就回来。”

  回国后,崔向群立即投入到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的立项、方案设计和关键技术工作中,在项目立项后担任总工程师,并亲自承担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主动光学工作。

  崔向群说:“资金当时并不多,怎么用这么少的钱成功完成这个项目呢?王绶琯先生曾说:‘斗智不斗财’,于是我们就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将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相结合的主动光学技术,这也成为国际上继美欧之后的第三种主动光学技术。”

  这种新方法不仅使LAMOST这种非传统光学系统成功实现,也将我国望远镜研制水平推进到“世界最高水平的前沿”。

  崔向群带领团队实现了国际上的两个首次:首次实现了六角形主动变形镜;首次在一个光学系统中成功地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

  这些创新性的贡献,使LAMOST这种中国人创新的国际上独一无二的大视场兼备大口径的光学系统得以成功实现。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