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脐带爸爸”阿吾肯
//www.workercn.cn2014-12-10来源: 新疆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苍茫的天山深处,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一名黝黑的哈萨克族汉子背着药箱骑着马匆匆而行,为牧区的父老乡亲们送医送药。30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昌吉市庙尔沟乡的山林草地、家家户户,他就是被哈萨克族牧民亲切地称为“脐带爸爸”的村医阿吾肯·萨合多拉。

  一处崭新的红顶房在白雪的映衬下分外耀眼,在这个新建成的板房沟村卫生室里,身着白大褂的阿吾肯医生正在为一名哈萨克族妇女量血压。坐在宽敞暖和的卫生室给乡亲们看病,阿吾肯显得有些激动,他说:“以前看病不是在自己家里就是在病人家里,现在乡亲们看病有了专门的地方,也能享受城里人的门诊条件了。”

  一旁的长椅上坐满了正在等待就诊的患者。说起阿吾肯,大家纷纷称赞阿吾肯大夫看病好,花钱少。

  作为土生土长的庙尔沟乡人,每当回想起自己的从医经历,阿吾肯的心情总是很沉重。由于庙尔沟乡板房沟村地处山区,距离昌吉市区80多公里,交通不便,乡里又缺医少药,年少的阿吾肯就经常目睹周围乡亲过着“小病靠扛、大病靠拖”的生活。

  有一次,一位年仅22岁的妇女难产,身边没一个懂医术的,家人和邻居好容易弄来一辆汽车,等四五个小时后把产妇送到乌鲁木齐的医院时,却因错过最佳时间,大人和小孩都没保住。帮忙送产妇的阿吾肯深受刺激,发誓要成为一名医生,为牧区父老乡亲治病。

  1975年,阿吾肯先后到牧场卫生院、昌吉卫校学习。三年后完成学业的阿吾肯返回了庙尔沟牧区,背起医药箱,拿起听诊器,走家入户,开始了马背上的行医巡诊路,而这一干就是30多年。

  也许是机缘巧合,阿吾肯第一次行医,就是负责接生。

  那是一个寒冷的深夜,正在熟睡的阿吾肯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来者是邻村的牧民哈得力·别克,他焦急地告诉阿吾肯,媳妇要生产,哭喊了一天还没生出来。阿吾肯虽然此前在医院实习时见过接生,却从未亲自操作过。此刻人命关天,阿吾肯来不及多想,毫不犹豫地跃上马背,往哈得力家飞奔而去。

  赶了20多公里山路终于到了,这时产妇已几度昏迷,情况十分危急。“当时我紧张得手心、额头全是汗,头皮发麻。”阿吾肯回忆说。随后,他努力回想着学过的接生知识,认真操作每一个接生步骤。当一个胖胖的女婴呱呱坠地时,他才长舒了一口气。看到母女平安,哈得力喜极而泣:“阿吾肯医生,我这辈子永远不会忘记你,我们全家永远都感激你!”

  在哈萨克族传统观念里,接生是女性长辈的事情。阿吾肯给产妇接生的消息传出后,遭到亲友的一致反对,连他母亲都骂他:“你一个大小伙子怎么能干这事,我的老脸往哪搁?”阿吾肯则对母亲说:“作为一个医生,我怎能见死不救呢?”就这样,凭着对乡亲的一腔真情,他打破了哈萨克族男子不能接生的旧习俗。截至目前,经阿吾肯接生的产妇有80多人,其中有很多牧民一家两代人都是他接生的。“脐带爸爸”的名号因此在牧民中传开了。

  阿吾肯的收入并不高,每月只有1000多元补助,但他却自己定了个“减、缓、免的收费规定”,凡是经济困难的患者,减免医药费10%—20%;钱未带足的患者可先治病取药,下次就诊时再归还欠款;特困群众可免费治疗。仅此一项,他每年就少收入达3000多元。

  三十多年来,阿吾肯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群众的心。“阿吾肯就是我们的亲人”,庙尔沟乡的乡亲们说。

  “我现在老了,骑不动、也跑不动了。但现在村里就我一个医生,不看又不行。”阿吾肯焦虑地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个年轻人接班。(记者/贾春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