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张国华:高寒地带筑路人(图)
//www.workercn.cn2014-09-0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打造创新团队

  张国华麾下是一群80、90后为主体的知识型团队。作为专家型项目经理,他带领这个团队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创造了开挖水下导槽打设钢板桩围堰、大管井降水、无封底混凝土新工法等等。还靠优化方案,一举除掉了潜伏在水下的“拦路虎”。仅此一项,就节约了工期3个月,降低成本千余万元!

  凭借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他练就了“先人一步”的敏锐洞察力,超前谋划、超前管理,确保了施工建设始终处于主动。 2010年,他把确保架梁通道的路基桥涵作为施工重点,坚持拆迁到哪里工作面就扩大到哪里,桥涵墩台率先完工;2011年,他把箱梁制、运、架作为重点,440孔箱梁预制任务提前10天销号。2012年以后,又把重点放在了全线控制性工程的松花江特大桥上。通过专家论证会和外出参观学习,迅速拿出了详尽完备的施工方案;他组织召开誓师动员大会,迅速掀起大干的强劲势头,实现了松花江特大桥提前14天胜利合龙。这也是他所带领的一标段能够始终领跑全线、屡创佳绩的“诀窍”。

  在松花江特大桥冬季施工中,张国华结合专家意见,大胆采用定制暖棚及锅炉加热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浇筑前的预加热、浇筑过程中及完成后的蓄热养护。“就像给大桥外面盖上一座‘温室大棚’,这样大桥在冬天就不会受冻了”,张国华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看似土办法,却轻松搞定了冬季施工的大难题,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差一点也不行

  张国华认为:只有管住标准,才能在铁路标准化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施工过程中,为把握好标准化管理的每个环节,他提出了“一点儿也不差,差一点儿也不行”的管理理念。

  进场伊始,他就组织编制了《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汇编》,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标准化作业责任制。同时坚持“只认规章不认人;只认标准不认经验”,使标准化管理和作业成了全体参建人员的良好习惯。

  张国华经常说:“在威胁企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隐患面前,宽容就是放纵,沉默就是失职。”在他看来,安全质量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松花江特大桥4个主跨,平面比两个篮球场还大。如何避免出现裂纹是个令所有人都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因此有人认为,这么大体积的砼施工出现裂纹属正常现象,没必要卡控太严。他对这种想法当即给予了迎头“痛击”。为了不给工程留隐患,他组织QC小组全力攻坚解决了问题,并为水下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为目前世界最宽梁拱结构,松花江特大桥主跨桥面是29.4米。由于梁面超宽,挂篮体积过大,按通常挂篮法施工,挂篮行走时易产生次声应力造成安全隐患。张国华带领课题组,多次与大桥局、设计院一起论证探索,共同创造出分体挂篮施工法,消除了行走中的次声应力,确保了挂篮施工安全。

  为实现效益最大化,张国华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针对概算中大临工程数量严重不足、概算单价低、CFG桩数量比图纸量大等问题以及投标概算的特殊性加强二、三次经营,并制定了 “三步走”的经营方针,截至2014年6月,二次经营增加金额8.099亿元,三次经营节约开支2408.53万元。工程项目指挥部连续两年摘取全线信用评价桂冠,先后获火车头奖杯、黑龙江省 “五一”劳动奖状,并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 “工人先锋号”、黑龙江省“建设新动脉,振兴黑龙江”劳动竞赛标兵单位。(陈聪 丛书明)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