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叶蓬:梨园承与传(图)
//www.workercn.cn2014-09-02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响马传》 叶蓬饰秦琼

  在他之前,没有人被称作“中国戏曲教育家”,即便是他的祖父叶春善;

  在他之前,没有人一次收下过三十名徒弟,夫人说,算是开了个小小的先河;

  他是叶蓬,梨园叶家的子孙,富连成科班创始人叶春善的孙子,京剧大师叶盛兰的长子。

  有人说,一个“蓬”字,恰好道出了这位京剧老教师的教学成果,桃李满天下。而这个名字,也让人隐约想起了晚唐诗人司空图在《诗品》中的话:“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一个人,若能将自己对艺术蓬勃天真的热爱融入到生命中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大概也是件极为美好的事情吧。

  上岛咖啡里,年届古稀的叶蓬先生先后打来两次电话,采访从下午2点推到3点再推到3点半,电话里,老人语气恳切,宽厚的声音中夹杂着浓浓的歉意,直到再三确认我时间允许后,才把电话轻轻挂掉。

  那天窗外艳阳高照,待他匆匆赶到时,老人的额头上已是汗珠涔涔。

  “实在抱歉,艾老师病了,医院那边刚刚忙完。”叶蓬先生一边摘帽子擦汗,一边气息微促地解释。他所说的“艾老师”,是夫人艾美君,这几天,她正因暑热发烧住在友谊医院。

  这样的真相,让人惭愧不安,想起他方才的道歉,更是羞愧得脸上发烧。

  于是打开水单,执意地要请先生喝水,可他却摆摆手,把它挪到一边,“不用不用,来杯白水就行”。

  “这怎么成?”再把水单推到先生跟前,“要不您喝点儿茶?”

  “我们这儿的龙井、碧螺春都很不错的。”服务员忙不迭地在一旁推荐。

  最终,躲不开的歉意与热情,让叶先生执拗不过,他扶了扶眼镜,打开水单,半晌,指着其中一行对服务员说:“那来杯茉莉花吧,香,北京人最爱喝。”

  看了一眼价格,才知道,这是里面最便宜的一种。

  几天后,熟悉他的朋友告诉我:“其实,老头儿最喜欢喝的是绿茶。”

  坐在对面的叶蓬先生,面相上有着熟悉的老北京人的气质,温厚、和善,说话时京腔京韵,或许是从小唱戏的缘故,咬字总是格外圆润清晰,字正腔圆。虽然祖籍安徽太湖,可先祖随徽班进京那会儿,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一条蜿蜒长河北上波澜了几个世纪,骨子里也早已注入了皇城根儿下的血与气脉。

  75岁庞眉皓发的他,手上仍戴着婚戒,这是除了眼镜和助听器外,叶蓬先生在任何场合下都会佩戴的另一样物件,它和前两者一样,是他操劳忙碌的日子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错落有致的菱形花纹精美地刻在戒指上,戒指牢牢地戴在他右手的无名指上,这让老人在素以“老派、传统”著称的梨园界,显得有些不同。“像先生这样的岁数,能把爱情随时戴在手上的人可不多呢”,面对年轻戏迷另类而真诚的赞美,他只是眉毛一弯,咧开嘴会心一笑。

  几分钟后,翻滚着片片白浪的玻璃壶被服务员垫着白毛巾端了上来,“您好,您的茉莉花茶,请慢用。”汩汩汩,冒着热气的茶水点缀着茉莉花被倒在杯中,茶香也从壶里瞬时飘散到空气中。他扣了扣壶盖,缓缓地说:“我这辈子,是个平凡人,无非是按照祖父‘为祖师爷传道’的遗训,教了一辈子的学生而已。古来有文:奋斗一生,一生清贫。接续梨园香火,这是艺人的信仰和责任。”

  1 叶门后人

  1939年,叶蓬出生在梨园叶家,这是一脉近百年来与谭鑫培谭家、梅兰芳梅家比肩齐名的家族,对京剧的发展与成熟有着璀璨夺目的贡献。是年初夏,叶蓬以长子的身份呱呱坠地,此时,祖父叶春善已故去4年,教育他成长的,是父亲、叶春善的四子、著名小生叶盛兰。“怹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教师,为人一生敬业,红在京剧,可惜也坎坷于斯。”父亲,是叶蓬首先提到的人。

  “刘曾复先生曾面对面跟我说:‘你们老太爷之所以能这样儿,就是因为本事太大了。’”了解叶盛兰的人,会知道话中的“这样儿”,指的是叶盛兰自1957年以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不断挨整的经历。在一本介绍伶人命运的书中,作者曾饱含浓情地记录下那一次次无情的凄风楚雨般的残酷遭遇,“1957年的叶盛兰是43岁。风华正茂,像珍稀之花,正红也正好。珍稀之花从盛开到凋零,刮一阵狂风或下一场暴雨便足够了。”

  然而即便如此,叶蓬觉得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前,父亲念念不忘的仍是京剧,“怹故去的那年冬天,还在约萧盛萱先生商量《问樵闹府》,病了,还从床上起来走身上呢(指走身段)。”而一次叶盛兰从昏迷中刚刚醒来,对五弟叶盛长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还记得《南界关》这出戏吗?等有工夫把它整理出来……”父亲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对京剧近乎痴狂的爱与专注,春风化雨般地遗传给了儿子。“‘人呢,此生必当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有所贡献。’这是父亲常跟我说的话。”这几个字,叶蓬重复了一遍,慢而有力。

  在叶蓬看来,光芒耀眼的家庭背景、庞大亲密的家族关系带给自己的是得天独厚的家学优势,“从记事起,就是这梨园圈儿里的事,家庭氛围的影响,这种经历是别人得不到的,而且是双重的,既是戏班子,又是科班子。”叶蓬说的戏班,是指父亲搭班演出的马连良先生的扶风社,而科班则指的是家中父一辈子一辈注入心血、掏心掏肺的科班富连成。自幼皮黄声声的浸润,让他对这个圈子里的物与事,没有丝毫陌生,甚至融化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像血液一样在身体里新鲜有力地流动着。

  至今,幼时记忆中上戏园子喝茶看戏的场景仍旧历历在目:“喜欢上园子,那时年纪小,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撒了欢儿似的台前台后台上跑,台下有扔手巾板儿的,续茶壶的,叫人的,热闹!好玩!”

  短短几句话,让人想起侯宝林在相声《关公战秦琼》里描述的场景,一样的尘俗烟火,一样的生动鲜活,是那个时代留给人们的温情印记。京剧,用一份庙堂之下的热闹与绚丽,活在了人们最真实的生活里,也印刻在了叶蓬幼年最初的生命记忆中。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