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诵芬:这段飞行,凝聚60年智慧与坚韧-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顾诵芬:这段飞行,凝聚60年智慧与坚韧

2017-11-03 10:07:52

  解放周末:除了资料匮乏,其他如设备方面呢?

  顾诵芬:也很匮乏,但我们有很多土办法。如为了做两个侧进气进气管的稳定性试验,买不到测试探头,我们就晚上去医院捡废针头,焊接到铜管上,充当测压排管。但最要命的问题是当时我们国家没有高速风洞,飞机行不行,要放到每小时800公里的高速风洞里进行试验,而我们那时最大速度的风洞也才每小时180公里。后来苏联允许我们把飞机模型拿到他们的风洞里去试验,但试验报告直到飞机飞起来后才给我们。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努力,而是团队的合力。我们有位叫鹿鸣东的试飞员,他常说,“生死的问题对我们飞行员来说早就解决了,你们大胆设计,需要我怎么飞,我就怎么飞。”每次让他飞到什么程度,他都要再往前探一探。

  解放周末:这是一种以生命相托的信任。

  顾诵芬:所以我们要拼命把飞机做好,要让中国人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

  1957年6月,歼教1的木质样机做出来了。9月,当时空军机关派人对歼教1进行木质样机审查,一行三四个人,还带了位苏联顾问。他们大多是飞行员出身,除了一位科研处处长。

  开始的时候,他们的态度还不错,第二天突然变了,说飞机性能不好,不能做高空特技。我解释说:“飞机的推重比摆在那儿,我来给你们算。”于是我连夜就他们提的问题进行了计算,第二天给他们看数据,苏联顾问被说服了。但那位处长对我们自己研制生产的东西不支持,竟然说:“我们宁可买美国的T-33,也不要你们的歼教1。”

  但空军总部的领导很支持我们。在飞机飞起来以后,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开口就说要十架,就连苏联航空工业部也发来贺电,而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的评审意见认为,按此设计制造出来的飞机比设计指标还要好。

  人要往前看、往上看,

  要努力地为这个世界创造点东西

  解放周末:“歼教1”既是新中国飞机设计制造史上零的突破,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突破,是一个民族在历经百年屈辱之后重塑的信心。今天,虽然“大飞机”首飞成功,高铁成为我国创新的闪亮名片,在全球关注的人工智能领域,我们也在不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整体来说,中国仍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强国。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远优于过去,但在科技创新方面未能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行列?

  顾诵芬:你们在报社工作,我对现在有些媒体整天发些吃喝玩乐的东西有看法。这虽然是很小的一个方面,但会影响到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我们整个社会、我们的年轻人不能失去朝气、勇气和锐气。

  我在负责主动控制技术ACT研制的过程中,失去了两位同志。一位是618所的钳工梁师傅,当时他患病在身,但坚持工作,加班加点,不幸于1989年去世。还有一位是601所的孙新国研究员,1991年春节期间,他去办公室加班,家里都不知道。那天下大雪,到了晚上也没见他回家,后来发现他倒在设计室门外的廊檐下,身上盖着厚厚一层白雪。他是搞导弹飞行力学的,工作非常认真。

  我不是说为了工作可以不顾健康,但人总要有点劲头。我7岁那年,在北京亲眼看见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是怎么轰炸我们西苑兵营的,心里就有“要造出自己的飞机才能不受欺负”的想法,这个想法支撑着我一路走来。现在的年轻人不用经历这些,现在的中国多强大啊,但人不能没有精神,人要往前看、往上看,要努力地为这个世界创造点东西出来。

  解放周末:您自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业内至今流传着您“上天”解决“歼8”振动问题的故事。

  顾诵芬:那都已经是50多年前的事了。1965年7月,“歼8”首飞成功,但也出现了一个问题:跨声速时飞机出现了强烈振动。我想了个土办法,在机尾罩上贴了许多毛线条,通过观察毛线条的扰动情况来弄清楚机身后侧的气流是在哪里分离的,因为没有摄像机,只能靠人坐另一架飞机去看,但那得贴得非常近才能看清楚。我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而且,我爱人下了“死命令”,不许我上天。因为我的连襟、她的姐夫黄志千同志不久前刚因飞机失事罹难。可是,不上去看,怎么解决问题?我只好瞒着她,乘“歼教6”去看“歼8”,两机编队飞行时,我要求两机距离在10米左右,实际后来飞得更近。这样确实很危险,但这个法子管用,我找到了毛病,原来想的是后机身分离气流可以用机尾上新开的吸气门吸除,但实际观察发现,飞机一离地吸气门就关上了。虽然在天上肉眼看不到毛条的抖动,但从飞机上面下来后,就可以看到在尾罩和平尾交接处有大片毛条被吹掉了,说明那里就是气流分离区。于是我对机尾罩进行了针对性改进,彻底消除了振动问题。

  解放周末:过去60年里,您有没有压力特别大的时候?

  顾诵芬:有些压力是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我替今天的年轻人高兴,他们不用承受这些,国家全力支持他们创新。

  “歼教1”之后,我们开始了“东风107”的设计。各个设计组都来气动组要数据,特别是载荷数据,因为结构、强度等设计都需要载荷数据。另外,在机翼强度设计方面,我们虽然有苏联1947年版的《强度规范》,副翼偏多少度、过载是几个、滚转角速度是多少,都规定得很死,但那是针对亚声速飞机的,“东风107”是超声速飞机,这套数据是否能用,我是很怀疑的。我不断找资料,发现新资料后有所启发,就推翻先前的数据重新算。但是,我这边数据一改,结构、系统等专业组就得跟着改方案,画好的图纸就得推翻重来。当时正是1958年大鸣大放时期,我一下子被贴了很多大字报。

  面对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我也犯怵:改?还是不改?去找黄志千,他鼓励我:“不要管那些大字报,硬着头皮也要改,现在不改,将来进入制造阶段,改起来更难办。”就这样,我在批判声中“匍匐前进”,继续研究,继续发数据更改通知。当然,我的“名声”也在那时候搞坏了(笑)。

  解放周末:您是怎么扛住这种压力的?

  顾诵芬:对于批判,我比较“皮实”,只要还让我设计飞机,我就算“连滚带爬”也要把飞机搞出个样子来。但最痛苦的是不让我接触飞机。1968年研制“歼8”时,我被送进了学习班,而“歼8”的发动机设计正处关键时刻,我心里总不踏实,像揣着个兔子,惴惴不安。但他们不让我去试飞站,我就整天在院子里竖着耳朵听。歼8发动机试车时的声音与别的型号不同,比较响,我能分辨出来。最后听到声音,我知道发动机没问题了,这才放下心来。

  解放周末:听说“歼8”定型那天,从不喝酒的您喝了个大醉?

  顾诵芬:高兴啊,我这人不太会说话,只能用大碗喝酒来表达兴奋,还有就是想起了很多故去的良师益友,徐舜寿、黄志千……他们没能等到“歼8”定型这一天。

  解放周末:但是您看到了更远的未来。2009年,您曾在中国航空工业大型电视专题片《龙腾东方》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完全可能在2012年至2016年之间造出与空中客机A320、新一代波音737飞机抗衡的大型客机,您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充满信心。

  顾诵芬:希望在年轻人身上,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我只想对年轻人说,要牢记历史、珍惜今天,心中永远要把国家放在第一位。科技在不断发展,不了解科技进步是创不了新的,所以要多读书、多思考,认真做好每件事,用我父亲小时候教导我的话就是,不能“拆烂污”。创新不是拍拍脑袋就创得出来的,中国已经错过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不能再错过。

  记者手记

  有人说,顾诵芬的人生词典里,只有简单的两个字:飞机。

  他曾经同时考上三所不同的大学:清华、上海交大和浙大,专业却是同一个——航空专业;

  1956年,年仅26岁的他,承担起歼教1型喷气式教练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

  10年后的他,领导歼8飞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并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

  1976年,他开始担任沈阳飞机设计所的总设计师,1981年又任歼8II型飞机的总设计师。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他把飞机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因而被誉为“歼8之父”;

  1988年起,他领导飞机主动控制技术(ACT)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不稳定飞机的飞行,两年后又领导高性能远景飞机的概念研究。去年6月交付运营的、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飞机,他是设计工程技术专家组组长。

  如今的他,年近九旬,清瘦,却精神矍铄。每天早上8点,他准时走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的办公室,作为“大飞机出版工程”总主编,开始一天的工作。他说:“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翻译一点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

  这“一点帮助”,是“大飞机出版工程”已出版的6个系列、100多种图书;是数十份涉及通用航空、大飞机、轰炸机、高超声速飞行器、轻型多用途战斗机等多机种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本报首席记者 顾学文 实习生 尹思源)

1 2 共2页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牛文娴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快评

娱乐 · 体育

  • 辛柏青:生动再现好干部

      前昨两天,中国国家话剧院大型原创新作《谷文昌》在美琪大戏院上演,著名演员辛柏青饰演党的好干部谷文昌,引起申城观众热烈反响,“为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生动再现舞台点赞。”繁忙演出间隙,剧组昨天参观党的一大会址纪念馆,“不忘初心,砥砺前进。”

  • 蔡国庆当“插班生”

      在上周六晚的东方卫视《拜见小师父》中,“二师弟”程雷由于获得的勋章数最少,不得不“提前肄业”。而谁将接力程雷,成为新的明星大徒弟,也成了观众热议的新话题。日前,节目组揭开了这位“插班生”的神秘面纱,他就是著名歌唱家蔡国庆。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曹佳妮把青春活力注入养老事业

      提起养老院里的老人,曹佳妮就像聊起家人一样。“查奶奶是第一个来养老院的,特别爱干净;於奶奶好静,生活有规律;刘奶奶年纪最大,今年96岁了。”从2014年创办沈阳市沈北新区北汤温泉老年公寓起,曹佳妮已经创业3年了,如今这里是30位老人的家。

  • 博时周心鹏:投资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作为从业超过十年的投资老将,周心鹏历经过2012年小盘股的低迷行情,也经历过2015年“股灾”时期的极端市场,而从其过往的操作经历来看,作为基金经理,其在极端市场行情中的投资经验也可圈可点。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