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再寻“章连峰”:到底谁是“教师节”最早倡议人?(图)
//www.workercn.cn2014-12-02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敢99.9%确定,章连峰就是章炼烽”

  章炼烽、章连峰,虽然相似,但毕竟不同。

  在刘硕看来,所有的“谜团”都已跟随章炼烽离世。“我和女儿都不是当事人,无法下‘肯定是章炼烽’的定论,但我们感觉很像他的作风。”

  如果是章炼烽,他发表这篇文章后为何没有和家人说呢?

  “爸爸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善言谈,为人也比较低调,这些事情在他眼中,可能都不是‘事’。”章宛说。这一点得到了章炼烽老同事们的一致认可。“既然他选择了笔名,那就一定不想让别人知道。根据我的了解,他就是希望设立教师节,别无其他。”诸惠芳前前后后与章炼烽共事了近十年。多年交往下来,她认为,“内敛”“低调”是章炼烽为人的标签。

  当时在人民教育杂志社图书馆工作的霍雅春记得,“文革”初期有一段时间,章炼烽没事就泡在图书馆看书,彼此间的交流也渐渐多了起来。“那时候,他也在思考自己的未来去向,他还告诉我,实在不行,就去农村,当一个小学老师。可见他多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啊!”

  与章炼烽家人的“不敢确定”相比,诸惠芳、霍雅春、刘立德等人教社员工则更加有“底气”。诸惠芳告诉记者:“我敢99.9%确定,章连峰就是章炼烽!”

  他们之所以“底气十足”,来源于在教育工作方面共事多年的默契、熟稔。

  他们这样推测:虽是人教社的副总编辑,但章炼烽是正局级干部。按照要求,如果他要以本名发表意见,就必须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备案,这样一来,可能会把事情搞得很复杂。而他或许仅仅是单纯想通过媒体呼吁建立教师节,所以,用笔名最简单省事。

  诸惠芳和霍雅春都认为,这篇文章一定与光明日报教育部原高级记者杨智翰有很大关系。“他们关系非常好,同道中人。以前,杨智翰为人教社每个编辑室都订了《光明日报》。我们也经常看到杨智翰来人教社,在办公室与章炼烽聊天,探讨中国的教育问题。事实上,章炼烽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相对而言可能会容易一些,毕竟杨智翰更了解他。可惜的是,杨智翰也去世了,如果他还健在,一切就都水落石出了。”

  光明日报教育部原记者王大龙曾经与这封信有过“联系”。据他回忆,当时关于教育的“读者来信”都应该是由本部门审阅编辑后签发总编室的,而那个时候,杨智翰就是教育部的资深记者。“俩人有联系,那么,的确存在章炼烽就是这篇来信作者的可能性。”

  在翻阅、整理章炼烽相关材料的过程中,刘硕一家人找到了章炼烽曾经用过的工作本以及几张笔记纸片。

  薄薄的一张纸片,证实章炼烽与《光明日报》的渊源。他在纸片上摘抄了《光明日报》1981年11月2日刊发的一段文字:“钱学森在师大附中建校80周年庆祝会上讲话中建议:母校找老学友总结一下过去的学习经验和老师的教学方法,供大家进一步办好学校作参考。”要知道,这张摘抄与“建议建立教师节”一文,仅隔62天。

  在另一张纸上,章炼烽记录了某次会议的内容,并附上自己的体会心得:“第一,宣传教师,古今中外、着重当前。第二,搜集资料。第三,老教师回忆录。”

  另外,章宛翻出了一本1995年由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校友会内部编发的“校友录”,在本书第31页,文学部系名单第四届学员中,“章炼烽”的名字写成了“章炼峰”。而在本书第190页的通讯录中,确定章炼峰就是人教社的章炼烽(冯连章)。

  “校友录这么写,说明父亲在延安鲁艺填写姓名时,用的‘峰’,而不是‘烽’。那个年代,改名常见,用相似的字代替也常有。这至少证明了父亲用同音字为名的可能。”章宛认为,从最早的冯连章,到章炼峰,再到最后确定的章炼烽,“章”“连”“峰”这三个字,在父亲的姓名变更史中都曾出现过。“这样一来,用‘章连峰’当笔名,有极大的可能与合理性。”

  “种种线索都将章炼烽与章连峰‘画上等号’,但逝者已矣,谁都不好下100%的结论。而我还是要再次强调,有99.9%的可能,章连峰就是章炼烽!”诸惠芳激动地表态。

  100%的努力,换来了99.9%的肯定。而我们,已无限接近了那段历史……(记者 晋浩天)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