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再寻“章连峰”:到底谁是“教师节”最早倡议人?(图)
//www.workercn.cn2014-12-02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章炼烽,一生与教育结缘

  章炼烽,原名冯连章,1917年10月17日生于河北省高邑县。

  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他在1935年考取北平大学法学院,之后的两年,他一直在此学习。20岁的时候,与众多“文艺青年”一样,怀揣着抗日救亡的志向,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双十二”“一二·九”“一二·一六”等抗日救亡运动。特殊时期,特殊条件,1938年,他转战陕西城固西北联大法学院学习,在这里,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他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介绍,赴陕西宜川第二战区文化站任分站站长。1940年4月至1944年7月,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理论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在延安,他把自己的名字从“冯连章”改成了“章炼烽”。1945年,他再次选择进军东北,并在新华社西满分社先后任编辑科长、采访科长、分社社长。之后的一次调任,成为章炼烽人生的分水岭。至此,他与教育结缘,再未离开。

  1947年9月起,章炼烽在哈尔滨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任秘书。1948年11月至1952年7月,在沈阳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先后任编审处副处长、处长兼《东北教育》总编辑。

  章炼烽凭借宽广的教育视野,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在东北教育部编审处工作期间,章炼烽组织人力编写了东北大区中小学用的全部教材。其中,中学数理化生是以苏联理科教材为蓝本、结合我国实际编译的,开创了我国理科教材改革的先河。

  1950年前后,章炼烽曾前往旅顺苏联中学参观,观察、借鉴苏联的教育模式,并与《光明日报》开始结缘。《光明日报》在1950年1月28日、29日、30日,连续三天刊登了章炼烽的文章《学习苏联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上)(中)(下)》,他反对盲目照搬苏联做法,强调学习苏联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受到了东北局第一副书记林枫的赞扬。

  本以为要在东北长期工作的章炼烽,在1952年遇到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折。那一年,由于章炼烽的文章频繁见报,以至于在之后的“三反五反”运动期间,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以多收稿费”为由被人诬陷。然而,正是这些重头文章,让他得到了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的欣赏,在钱俊瑞的帮助下,章炼烽背着“锅”来到了北京,调到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人民教育》杂志社。从1952年到1966年,他先后担任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

  1952年,章炼烽作为中国中小学教师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章炼烽因此而写成的访苏杂记《我所看到的苏联教师》,4年后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章炼烽下放至安徽凤阳教育部五七干校整整五年,直至1972年。之后5年,章炼烽在安徽省广播事业管理局担任党委副书记。

  1977年8月,章炼烽调回北京,任人教社领导小组副组长、副总编辑,直至1983年6月离休。这段时间,他带领教育编辑室的同志组织编辑出版了一批直到现在仍具影响力的教育书籍。同时,已与章炼烽成为老朋友的诸惠芳和霍雅春,再次获得与其共事的机会。

  1983年7月离休后,章炼烽依然热切关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多次深入基层调查教育改革情况,调查报告《九源是个好榜样》,被中国教育记协评为1987年全国教育好新闻一等奖。1995年、1999年,章炼烽两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80岁高龄之际,他还在《人民教育》发表了《要重视职业教育》等文章。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