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毕摩:哀牢山中的诵经者
//www.workercn.cn2014-01-10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往事如烟

    李永才说起话来透出的谦和与文质彬彬令人肃然起敬,这位68岁的毕摩在县里远近闻名。他个子瘦小,从头到脚一身蓝,蓝色的帽子,蓝色的中山装,裤腿总是挽得高高的,脚穿塑料凉鞋。

    每天午后,李永才都会伏在堂屋的小桌前抄写经文。房间光线灰暗,老人佝偻着身体,戴着老花镜专注于自己的抄写,小孙女则趴在他背上,看着爷爷“画画”。那些像图画一样的彝文,有着神秘的力量,引领着李永才进入一个人与神灵、自然对话的世界。

    小桌上放着一本在棉纸上抄写好的经文,封皮用土布包裹着,显得又黑又油,里面的纸已泛黄,看上去有些久远。李永才告诉我们,这些经文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到他这辈已是第四代了,有200多年历史。有些经书因为使用频繁,磨损得太厉害,他想重新誊写一遍。

    传统的棉纸防腐防蛀,吸墨性强,不易变色,保存时间长久,重要的契约、家谱和经文历来都是用它来书写的。棉纸是用中国古老的造纸法制出的,摸上去有些粗糙,但翻起来却很柔软,听不到声响,如同它所承载的内容一样厚重而又古老。

    眼前的这些书卷,静悄悄地在彝族小山村里,父子相传,生生不息,传播着古老的毕摩文化,也为这个偏远一隅种下了一颗颗文明的种子。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之意。毕摩就是指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人,他们能读写古彝文,掌握和通晓彝文典籍和天文地理,通过念诵经文等形式和神鬼沟通,并通过象征性极强的祭祀等行为方式,求得人丁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毕摩不仅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行、播种等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更给人们以心灵的慰藉。在彝族生活的地区,在彝族同胞的心里,毕摩是“智者”,是令人尊敬的文化人、医生和占卜师,更是彝族宗教和信仰的代表人物。

    毕摩有着严格的传承惯制,千百年来都奉行在家庭内部代代相传,并且与彝族社会的父系继承制度相适应,所以只传男不传女。作为一个神圣的职业,毕摩世家在当地会有特殊的地位和荣光。

    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李永才祖上三代都是毕摩。新中国刚成立时,请毕摩主持宗教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人们都不敢公开请他们来家里主持仪式。

    李永才至今还记得当年的旧事——

    “那些年,要是知道谁家请毕摩做法事,村里人会互相检举揭发。有的毕摩不得已忍痛把经书烧了,我父亲却把经书悄悄藏了起来。我从小多病多灾,16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了。后来病好了,有一位毕摩说,这是我人生里的一个关口,我们家得有一个人来做毕摩。后来,父亲就开始偷偷教我学彝文念经书,不敢让外人知道,把经书全传给了我。我用两年时间就掌握了彝文,能读写父亲所有的彝文经书。说来也怪,从那时起,我的身体也慢慢好起来了。”

    其实,当时的百姓家里遇到红白事,还是会偷偷请毕摩来的。自从跟随父亲学习经文后,只要有人请父亲,李永才就跟着他外出去“实习”。那时交通不便,哀牢山山高路远,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有的需要跋山涉水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才能到达。

    在那个贫困潦倒、科技落后、缺医少药的年代里,毕摩的到来,主持祭祀、消灾祛祸、治疗疾病,无疑会让一个家庭瞬间找到强大的精神力量。人们相信,毕摩诵读的经文会让去世亲人的灵魂在前往天堂时一路平安;相信在毕摩祝福的经文里,一对新人的婚姻能够白头到老;相信在毕摩掐指细算定下的吉日里,盖起的土掌房一定牢固可靠。有的毕摩甚至略通药理,教山里人挖草药治疗一些简单的头疼脑热的小病。

    那个时候,毕摩来回忙几天,走时主人家也给不了什么好东西,有时会给点肉或给点菜和米,有时只是在主人家吃顿饭,睡个觉就要往回赶了。可看着对方感恩戴德,李永才和父亲都会忘了路途的辛苦和家里还要耕种的田地。

    因为父子常常外出,农活全压在李永才母亲身上。“都是乡里乡亲,只要一说出彝话来,那就是一家人了。”李永才跟着父亲在山路上走了一年又一年,从青年走到中年,从中年走进老年。虽然经文都背在了心里,但李永才身上的经书却越背越沉了:“主持不同的祭祀,要念不同的经文,有时还要念好几本经文。”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