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义:痴心20载,引“南方嘉木”上太行(图)-时代骄子-中工网

人物

时代骄子

张占义:痴心20载,引“南方嘉木”上太行(图)

本报记者谢锐佳 王洪峰 任丽颖
2018-04-16 09:25:27

  茶是“南方嘉木”,不仅好品种在南方,最好的种茶技术也在南方,要取“真经”,还得南下。

  1998年阳春三月,张占义一行背着《灵寿县土壤志》南下,来到位于杭州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取经。

  “我问:‘能干吗’?老吴逗我:‘有点难!’”张占义追述往事。时任茶叶研究所土肥室主任吴洵研究员听说他要在河北搞“南茶北移”,当头先泼了冷水:“‘南茶北移’那是多少专家学者梦寐以求的事,到目前也只能北移到崂山、泰安一带。你又不是学农的,能搞成吗?”

  业界一个普遍的看法是,茶叶生产“过不了黄河”“突不破三八线”——北纬38度线以北无法有效生产。

  “倔劲”又一次扭转了“形势”。言谈中看着张占义“意志坚决”,非干不可,吴研究员也就“转”了话锋,开始支招。

  “什么事,你若铁心要干,人家原来不支持,也可能转而支持。人家观望、不支持,多半是你的原因——你自己犹豫,不坚定!”不愧是老宣传部长,老张边讲边给记者总结“规律”。

  满肚子“茶经”的吴研究员告诉张占义,其实北方种茶在现代条件下,“说难也不难”——最基本满足两条:一,要有酸性土壤;二,冬天越冬不能冻死,气温不能低于8℃。“你们河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日光温室不是搞得挺好吗,这个技术嫁接过来能保证茶树不被冻死。”

  “专家就是专家!听到这里我开始觉得有戏了。”张占义描述当年“取经”获得突破,脸上浮现出兴奋,“我在灵寿当过管农业的副县长,知道太行山区有不少酸性土壤,加上我们所里的大棚技术,基本条件满足了!”

  吴研究员送给张占义几本小册子,还推荐了一批茶叶专著,并表示愿意受他“遥控”——碰到问题随时来电话。

  《制茶学》《茶叶加工学》《茶树栽培学》……张占义又去了浙江农大,几乎买下所有与茶相关的书籍。

  种植条件基本具备,又有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这座大“靠山”支持,返回河北,张占义一行已是信心百倍。

  艰难突破“三八线”

  1998年3月30日,一批两万多株“龙井43号”茶苗,从温润的杭州落脚到北纬38°45′的巍巍太行山深处。

  然而老天似乎有意作对,第二天竟然下起了大雪,半尺多厚的雪把茶苗都埋起来了。

  “这还不把小茶苗给冻死!”望着白茫茫一片,张占义大惊,赶紧抓起电话向吴洵“求救”。吴研究员告诉心急如焚的张占义,自己在山东也碰到过这种情况,先别慌,过几天雪化了,太阳出来绿叶不打蔫就没事。 

  两天后,雪化了,茶苗在阳光下重展翠绿,没有打蔫。

  一场危机总算过去了!

  但紧接着又冒出了新问题:草绿了、花开了,眼看“五一”都到了,可茶树就是不见动静。

  饭吃不香、觉睡不稳,张占义又慌了:“不会是死了吧?”

  但电话另一端的吴洵一句话让他释然:“现在温度还不够高,茶树要等到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芽才开始萌动。”

  果然,随着山上气温升高,小茶苗开始长新叶了。夏天,张占义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光。

  可到了10月26日,又“出事”了——管护茶苗的员工打电话给张占义,说大山里霜降早,有些茶苗打了蔫。

  原来,因信奉“高山云雾出名茶”说法,这批茶苗种在海拔1200米高处,无霜期短。看来不能照搬南方经验!张占义赶紧重新选址,把茶苗移到海拔700多米的漫山林场。

  从此,这个不断扩容的山谷茶园成了张占义搞“南茶北移”的“根据地”。

  茶园临近风景秀丽的太行山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和漫山花溪谷景区,与五台山隔山相望,抬头可见近在咫尺、海拔高达1900多米的五岳寨主峰,一条溪流从旁淙淙流过。当石家庄陷入雾霾重围的时候,这里空气质量往往是“优”。

  农科院蔬菜大棚技术派上了用场——11月寒冬来临前,张占义搭起1.2米高拱棚呵护这些来自南方的娇嫩小苗。 

  冻害控制住,可问题还没完。不久,茶苗又突然死了好多。张占义电话打向杭州,吴洵一听描述,乐了,说“这是热死的”。

  原来,工人为了保温,将拱棚捂得严严实实,中午温度突然蹿高,茶树就活活闷死了。

  吴洵叮嘱他们在棚顶上开些小窗,不时通风,监测温度。

  “冷了不行热了也不行!”就像侍弄月子里的婴儿,张占义住在茶园旁的简陋小屋里,心随着茶苗的长势时喜时忧,也终于摸清了这“南方娇娃”的脾性。

  几经折腾,茶苗生长慢慢走上了正轨。

  “不小心”种出高档茶

  看着这些南方精灵展芽吐绿、生机勃勃,张占义从最初的“被迫”接活到慢慢对种茶着了迷,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茶园旁的临建房里度过。

  种茶是个“先苦后甘”的过程。经过了4年漫长的汗水浇灌和忧心等待后,张占义的茶园出茶了,定名为“太行龙井”。

  2001年7月14日,这一天老张终生难忘——那是在举国欢庆北京申奥成功的第二天,“南茶北移”科研项目也迎来了“历史性”大喜事,顺利通过权威专家组的技术鉴定。

  “该试验的初步成功,使我国茶树栽培北限又向北推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北方山区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新思路。”张占义一字一顿背出鉴定内容。

  这一年,张占义已到了退休年龄。

  至此,没人再嘲笑张占义搞“南茶北移”是“等天上掉馅饼”了,但接踵而来的是质疑“太行龙井”的品质:谁不知道龙井出在杭州,碧螺春出在苏州,那里的自然环境是“人间天堂”,张占义还想在太行山上出名茶,真想上天了!

  “绿润、匀整显芽,绿明亮,栗香浓郁,浓醇、鲜爽回甘,绿亮、嫩匀成朵”,2002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权威检验报告,打破了“太行山上出不了好茶”的预言。

  绿润、明亮,栗香浓郁、回甘……依据《中国茶叶大辞典》,这都是用于评价高档绿茶的字眼啊!

  “太行龙井”的品质好到张占义自己都有些意外。

  传统观念中,好茶都产自南方,这“太行山上出好茶”是咋回事呢?

  “理论上,越往北绿茶品质越好,越往南红茶品质越好。”今年79岁高龄的吴洵研究员,形象地阐释“北方能产好茶”的科学道理,“北方日照长、昼夜温差大,一旦茶树靠大棚等设施解决了‘活下来’的问题后,茶叶品质就完全有可能超越南方。好比东北大米,种植历史没有南方长,但米质普遍好于南方。”

  吴洵是“太行山区茶树引种鉴定及设施栽培技术”项目鉴定测试组组长,仍清楚地记得17年前上太行鉴定“南茶北移”的情形,对老张的“倔劲”印象深刻。

  “好茶讲究‘两高一低’,高氨基酸、茶多酚,低咖啡碱,咱太行龙井氨基酸含量远高于西湖龙井,耐泡。”在茶园塑钢搭就的简易办公室里,老张边讲“茶经”边现场泡茶,果然香气四溢。

  “我去送检,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工作人员很纳闷——茶叶里咋检不出敌敌畏、滴滴涕、乐果等任何一种农药残留呢?!”老张倔强的脸上写满自信、自豪,指着检验报告上写着的“未检出”对记者说,“我摸出了一套绝对环保的独家杀虫技术,茶叶是‘真绿色’。”

  “太行龙井”一进入市场就占据了中高端,每斤卖4000元左右,好的年份能卖到6000元,主要靠口口相传。

1 2 3 共3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 热点人物

    讲述匠人故事 传承匠心力量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孙杨个人第三金入账(图)

      4月15日,浙江队选手孙杨在比赛中。当日,在山西太原进行的2018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亚运会选拔赛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以3分44秒29的成绩夺冠,这是本次赛事上孙杨继男子200米、男子800米自由泳之后收获的第三项冠军。

  • 贾樟柯《江湖儿女》入围

      据悉,本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将于5月8日~19日举行,两次获得奥斯卡小金人的凯特·布兰切特将出任本届评委会主席。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张兰芳:“辣妹子”逐梦现代农业

    大棚里,一个高高瘦瘦的女孩皮肤黝黑,动作干练,和工人们一起忙前忙后,手机铃声不断响起。接订单、点货验货、调度车辆、收取货款……汗水浸透了女孩衣背。她,就是湖南农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兰芳,一个在现代农业领域不断追梦的“85后”。

  • 刘剑君:从刘总到老刘的幸福

    “来村的头3个月,我只做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刘剑君说,全村159户600多口人散布在12平方公里的浅山区丘陵地带。“每天一起床就往村民家跑,一聊就是半天。才一个半月,鞋就‘张了嘴’。”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