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济南军区某军械装备技术保障大队官兵:军械科技的拓荒者
//www.workercn.cn2014-10-03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有丝毫误差都不行”

  2012年9月,高级工程师殷仁方带几名年轻技术员进入深山,进行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场外试验。大家饿着肚子、顶着39摄氏度的高温,连续工作8个小时,这才忙完。

  试验结束后,殷仁方发现,一个数值与理论值有误差。“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一位地方科研人员说。“有丝毫误差都不行。”殷仁方一咬牙,“重来。”这一天,他和战友干到深夜。这一年,殷仁方带队辗转全国6个地方组织试验,采集数据320万组,终于解决了卫星自动定位定向难题,极大提高了某型武器系统射击精度。

  近年来,一批新特弹药陆续配发部队,成为战斗力新的增长点。从2009年起,时任总工程师展浩华带队马不停蹄地到部队调研,及时收集整理60多种装备、260余种型号弹药的维护使用知识,编写出3本教材印发部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平时你欠战斗力的小账,战时将士们要用鲜血替你还账。”展浩华说。

  “报废弹药变肥料”

  “真了不起!”今年4月,亲眼见到保障大队高级工程师张余清把待报废炸药变成有机肥料,总部专家组首席专家连说3个“了不起”,“这是很多人花了无数钱都解决不了的世界难题,这是利国利军的大事好事。”

  3年前,张余清看到一组关于弹药报废处理引发事故的数据和某部运送报废弹药发生爆炸的情景,便下定决心改变传统废旧弹药处理方式,不让悲剧重演。可是,当年过五十的他宣布要研究“报废弹药变肥料”这一课题时,立刻在官兵中引起轩然大波。有的提醒他,“炸药变肥料”,相当于数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有的劝他,搞弹药30年,“鬼门关”走了无数次,就别再“玩火”了。

  “我‘玩火’,是因为使命在那里。”这个临近退休的老高工,又较上了劲。一次做降能处理试验,关键环节出现难题,张余清辗转千里找答案,还有一次,半夜醒来突然想起什么,他披上大衣就去了实验室。最终,张余清将“报废弹药变肥料”这一世界难题踩在了脚下。

  “战斗力不分你的我的”

  那年,听说某“撒手锏”武器将要列装部队,田柯文等几名工程师急了:“不能让装备等人才。”他们向大队党委建议提前进厂学习。之后,大队成立课题攻关组,主动与军工厂签订联合保障协议,选派技术骨干到生产厂家和全军首家列装部队跟踪学习。一年后,大队保障列装该型装备的部队进行首次实弹射击,取得发发命中的好成绩,受到总部和军区领导好评。

  2011年,张余清发现某型武器设计存在缺陷,立即进行研究性改进,不仅彻底解决了射击隐患,还获得了3项发明专利。当他将专利无偿转让给厂家时,大家不解,他的答案是——“战斗力不分你的我的”。

  说来也怪,别人报奖是越多越好,而这个大队的官兵却经常“捆绑”报奖,“浪费”了不少报奖项目。今年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部队电站装备检测修理系统”就是一例。在这个系统中,能单独申报奖项的技术多达18项。

  “科技成果的零散立项能增加成果数量,但很难保证成果转化的最大效益。”大队长王新说,“捆绑”报奖既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层次质量,又提高了成果转化的覆盖率和综合效能。(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特约记者 魏国 本报通讯员 连敏)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