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上海打捞局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组:向深海进军
//www.workercn.cn2014-05-02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向深海进军

——记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组

  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三个方向。2014年1月25日,正当中华儿女为“神十”发射、“嫦娥”登月欢呼之际,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团队在中国南海同样奏响了凯歌。

  1月25日上午9时05分,当6名饱和潜水员安全跨出饱和潜水系统的甲板居住舱时,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自豪地宣布:“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取得圆满成功!”

  “饱和潜水技术与宇航技术齐名,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可以掌握。”上海打捞局资深技术专家叶似虬告诉记者,饱和潜水技术依托先进的生命科技和水面支持系统,通过氦氧混合气体,在加压舱内循环渗透,逐步加压,让潜水员在高压环境中,实现人体体液内人工配置的惰性气体含量达到饱和,从而形成人体内组织内外的压力平衡,保证潜水员能在数百米水深的高压环境中生存和从事水下作业,时间长达数十天。

  “常人平时生活在一个大气压的环境里,300米深度相当于31个大气压,身体上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就要承受30公斤的重量,这对潜水员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加压是饱和潜水面临的一大难关。”叶似虬说。

  加压数字不断攀升,10米、20米、50米、100米,仪表盘上的数字牵动着控制室中每个人的神经。“加压到200米之后,呼吸阻力变大了。原本只需鼻子呼吸,到后来需要口鼻一起呼吸才行;关节也变得越来越紧,动作幅度不能太大。”董猛回忆说。此次作业的总指挥郭杰说:“这些都是高压引起的正常反应,这是人体需要适应的过程。”

  历经两天的加压,当压力达到300米时,6名潜水员适应了高压环境,身体状况良好,这证明我国自行研发的加压方案具有完整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1月12日1时40分,带着行走深海的梦想,潜水员胡建第一个迈出潜水钟,跨出了我国潜水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步,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来了中国人的身影。3时33分,董猛完成着装后从潜水钟出潜,开始深海巡走。他告诉记者:“当我双脚触到海底的那一刻,真是激动万分!”控制室深度指示显示313.5米,董猛创造了我国深海下潜新的深度纪录。7时25分,谭辉、罗小明出潜探测,从多方位进行观察、测量140吨海工吊机在300米水深处的负载稳定等功能。检验人员通过两人观察、测量的数据报告得出结论:在7级至8级风力、浪高3米、流速1.2米每秒的海况下,吊机吊重的升沉补偿功能可以达到±5厘米的精度要求,重物在海里上下浮动时相对海底的高度变化在10厘米之间,比技术文件提出的精度还要好,检测任务胜利完成。10时54分,潜水员李洪健最后出潜,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深深插入到了313.5米深海底,控制室内响起了阵阵欢呼。

  完成此次探海之后,6名潜水员又经历了11天的减压,于1月25日返回海面。上午9时,当打开完成减压的潜水设备生活舱时,一股淡淡的氦气味瞬间溢出;5分钟后,6名潜水员依次出舱,个个精神饱满。

  “完成300米饱和潜水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方是6名英雄的潜水员,后方是强大的保障团队。”郭杰告诉记者。多年来,上海打捞局发扬勇于追梦、攻坚克难精神,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打造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饱和潜水规范和标准。叶似虬谈起未来,豪情满怀:“我国在饱和潜水方面要做到国际领先,还必须在作业技术、系统设备、人才队伍等方面有新的提升。我们还要继续开发和掌握500米、600米乃至700米以上的饱和潜水技术,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本报记者 李治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